傳神演繹音樂.平衡而精細 Accustic Arts Power III 合併擴音機
文︱馬田
德國 Accustic Arts 今時不同往日了,翻看記錄得知品牌於 2019 年進行了產品重整,當年於慕尼黑音展首度展出全新機款,設計的主線雖然沒改,仍是簡約格調,但機頂鏤刻的大商標、前面板加上圓條狀顯示屏、凹凸圓形標誌及兩個大型鍍鉻旋鈕...這些改變令人耳目一新。在 2019 年推出的 Power I 合併式擴音機,去年推出新款 Power III,機體造型與 Power I 似是雙生兒,僅得面板上的商標換成金色,其餘部份怎麼看也不覺得是變了,但內部線路無論是佈局還是用料,相比過往的做法,轉變之大可謂翻天覆地,功能亦然,除了原配高清D/A線路之外,還可加配唱放模組,凡此種種設計足以反映 Power III 是品牌力臻完美之作 !
內部全新製作
Accustic Arts 自 2019 年後,產品分為兩個系列;Top 及 Reference,Power III 屬於前者,同系列還有 Power II 及 Player III。若單看器材的造型是很容易產生錯覺,誤會新款型號是舊酒新瓶,再難聽的說法就是食老本! 為了解真相,我找了許多過往推出多款器材的照片,從比較當中發現每代的電路佈局均有大出入, 拍攝部同事替我把Power III 的厚身頂板拿走,看裡面的線路佈局,當中有好幾處設計應屬於新設計,傳聞食老本之說不攻而破 !
心思藏於細節
Power III 機內是 4 分格局 ; 機箱的左、右兩側用了近年流行的做法,聲道放大模組緊鎖於大型金屬散熱器,側身放置在箱內,箱內中間位置一分為二,前半是雙層架構,下面裝有巨大環牛,上層便是電容陣,後半截也是兩層,頂層是模擬訊源處理,唱放模組就是安裝在這部份,下層是數碼處理線路,基於兩層線路緊鎖了,我無法清楚看到數碼線路的用料構造,只能從側面望見配置了兩個電子火牛及一堆電容,照我估計廠方有可能沿用 ESS公司的解碼芯片,過往數代 CD 播放器和解碼器均是採用 ESS的出品。整份設計有些部份是顯出心思,今如音量控制,過往採用的長桿控制轉由小線路板以排線連接控制,另一看似吊詭的地方是喇叭接線柱,常見做法是由短接線連到線路板,但本機是由放大模組引出一組排線到另一塊小線路板,並加裝了小電感線圈,這是輸出緩衝,雖然是焊接了兩個喇叭線插,但插腳是沒有連上訊號線,更有趣是兩份模擬放大線路,中間位置加插了一塊小鋁磚,有機會是用作抑震或調聲,以我所知,品牌使用鋁磚調聲並不是今天的事,或許我估錯,鋁磚是另有用途,日後我若有機會訪問 AA 的工程師,定會問過明白 !
預設的唱放模組
說起來,Power III 也較歷代器材整齊,因為線路板之間全部使用排線,以往穿來插去的接線通通不見了,這樣會否對日後的維修帶來更大的方便呢 ? 坦白說,今時今日器材維修是項大課題,零件成本、運輸費用及人工...令夾在品牌和顧客之間的代理很頭痛,器材使用模組式設計,相信可令情況改善。模組的好處是容易更換和加裝,就如唱放模組,AA 的設計是直接簡單,以開關式控制作設定,起初看到我覺得很不方便,假如用家有需要更改設定,豈不是每次也要打開機頂板 ? 不過...回頭想想,平日測試唱頭實在沒有很多次需要重調唱放的設定,再講,有不少唱放是沒有提供調校選項,其實動圈唱頭阻抗來去都是 100Ω 或 200Ω,動磁唱頭更簡單,固定是 47kΩ,因此,廠方製作的唱放模組預設為動圈唱頭 100Ω,也算是大路 !
率直傳遞訊源
實際落針播碟,我對這份唱放模組第一感覺是音量和聽 CD 差不多,即代表唱放有足夠增益,其次是訊源像直通般,沒有聽到份外圓滑或是刻意營造飽滿,今次搭配的 IKEDA Akiko 動圈唱頭,早前已裝配好,我也聽了效果,印象是圓滑而線條幼細,而使用的Nordost ODIN 2 唱臂線,具有通透明亮的高頻,兩者相當合拍,它們的特質全被反映出來,
像播放 Blue Note 去年重新製作的 John Coltrane「Blue Train」331/3黑膠,聽色士風的效果感覺銅管質感之餘,高音頂部明顯是滑溜,而爵士鼓、牛筋亦造出鮮明分隔,音場和空間感同樣是廣闊從容,我和 ODIN 2 唱臂線相處數年,多少也知道它有開拓空間的能力,對樂器的描繪更是壁壘分明,在本機所感受的黑膠聲音可謂不謀而合。播放另一張黑膠情況也不變,「雨果發燒碟二」331/3黑膠其中〈鴨子拌咀〉動態相當理想,銅鈸的開合和輕力摩擦,質感最是難表達出來,弱音和強音之間有頗大的闊度,這些考機之處,對於本機唱放是全無難度,輕易地聽到質感與線條,兼且左、右兩邊定位明確,整體效果甚為逼真,我會說這唱放模組率直可愛!
測試器材:
Metronome CD10 CD播放器
TW Acustic Raven LS 黑膠唱盤
IKEDA IT-407 SS 唱臂
IKEDA Akiko 動圈唱頭
B&W 702 S3 揚聲器
配線心得
今次進行器材搭配,由 CD 播放器至 Power III 所用的平衡訊號線,及 Power III 使用的電源線,這兩部份是最花時間配對,當中有些用了後會令聲音過亮,亦有些是中低較為突出,基於我對聲音的取向,最終選擇 T-Adler Twist 黃龍電源線給 Power III,原因是我感覺效能更高,除了維持三頻平均之外,驅動力水也更為從容,黃龍採用的合金導體是滲入了石墨,這樣做法是有助提高導電率,內阻也非常低。至於 CD 播放機則選了波蘭 Audiomica Erys Excellence M2 平衡線,這線採用 6N 無氧銅導體,讀者若是心水清便會看出選配的線材不含銀成份,不管是物理上的匹配,抑或一物冶一物,總之 Power III 每遇上銀,聲音便會偏亮,選擇銅導體為主的線材,效果相對較為自然。順帶一提,Power III 對連接地線的反應是一條起兩條止,連接的端子方面以機殼接地為首要考慮,其次是任何一組 RCA 的白色端子,若接地使用紅色端子,是會影響聲音的柔順度。
理想的組合
小弟隨著測試擴音機、後級的次數變得頻密之後,評測的指標也有改變,先衡量線路使用的電容、晶體管數量和變壓器的電壓,三者的配合是否理想呢 ? 就以 Power III 為例,其組合是採用 600VA環牛,以獨立繞線方式,分別供電給前級處理和後級放大,而放大部份又是兩份單聲道架構電路模組,配備總電容量 80,000µF及12 對雙極晶體功率管。單獨看配置是沒有什麼感覺,若然拿同系列的另一款 Power II,整體配置僅得變壓器轉用 550VA,其餘是沒改動,當器材的配置相近,差別往往出現在某種情況,譬如說處理大場面時的淡定程度,我不能說 Power II 不及本機般從容,卻可肯定 Power III 處理大型古典樂章是遊刃有餘,特別是音色漸變增強和細緻度,對它來說也是手到拿來,
就說播放「天方夜譚」,由意大利指揮家 Fabio Luisi 指揮捷克管弦樂團演奏,第一章節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開首樂團齊鳴奏出宏大音場後,小提琴拉奏與豎琴奏出的音色優美之極,小提琴音不僅順滑幼細,隨後加入的弦樂合奏,所表現的漸強力度亦叫人感覺舒服自然,證明機內整個電容陣發揮了平滑及穩定作用。本機另一強項是表現音場的深闊度和呈現樂器之間分隔,同一首樂曲中,小提琴與巴松管及大提琴有不少合奏,當中清晰地表現距離感,小提琴輕柔的聲尾和巴松管略為低沉的音色,這些微細質感徹底地呈現,我認為是受惠於線路的訊號增益和音量衰減電路,說起來也覺得有趣,動手去扭動音量旋鈕時,感受似是無段式控制,但獲得的強、弱效果卻十分準確,增益亦然,本機的每組輸入也可加強或衰減 12dB 訊號電平,同樣是跳字顯示,調校時多或少,即使是 1dB 也很明顯,每每聽弦樂的效果便能夠洞察出,若是調多了 1dB 增益,弦樂便略為偏硬,反之,過多的衰減便收窄了動態範圍,我很享受來回調試過程,能夠具備如此敏感的操控表現,在云云合併式擴音機之中,應可說是特長了!
剛柔共存
Power III、B&W 702 S3及Metronome CD10三者配合得天衣無縫,播放的音樂往往帶出深層次享受,
像楊雪霏去年發表的專輯「Guitar Favourites」,使用了兩支結他分別彈奏歌曲,一支是 Greg Smallman & Sons,2003,這支結他的聲音較溫柔,而且泛音豐富,另一支是相對少用的 Masaru Kohno, 1989,聲音較為壯大,合適在演奏場地使用,這專輯在 Abbey Road Studios 錄製,效果比她過往專輯更細緻靚聲,播放第一首以 Kohno 結他彈出〈Isaac Albéniz:Asturias〉,弦聲顯得強而有力,掃撥或勾彈弦線彈跳力十足之餘,聲音爽如疾風擦過,可見本機的反應是敏捷無比,電容放電和充電時間同樣迅速,不管旋律強弱起伏轉變極快,輸出都在穩定狀態,而播另一首用 Greg Smallman 結他彈的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彈出的旋律充滿幼細感情,頻密的勾彈動作奏出溫暖聲音,琴腔發出的共振叫人感受自然,聽這兩首演奏的效果是一剛一柔,本機將楊雪霏的高超技術和 ARS 錄音效果徹底呈現,仿如置身錄音現場的逼真效果,真是叫我大感意外 !
高質素解碼
本機的解碼線路也做出驚喜,絕對不是聊勝於無的附設功能,隨著測試數碼器材的時間長了,我更明白衡量解碼線路的質素,不是由兼容能力來釐定,而是解碼線路的設計,當中的時鐘、穩壓、轉換輸出...等等關鍵部份,最為影響播放質素,這次我使用 I-O Data 的 Soundgenic 音樂伺服器,經由 USB 端子輸出至本機,以代替電腦播放歌曲。不是賣花讚花香,每屆視聽展的「原音精選」具有高質素,在本機播放,若問我效果如何 ? 我會說這份解碼線路沒有人工化感覺,有些解碼器強調準確,聲稱使用飛秒級時鐘,而本機給予我感覺是聲音開揚、能夠展現出具有距離感的音場、對於訊號的分析能力很強,即使強弱訊號之間分別很微細,它都可以播出鮮明層次感,
像播放「原音精選 2015」其中由山本剛三重奏彈奏的 〈What A Wonderful World〉,聽著頭段低音大提琴在低沉的層次來回,輕重互相交替,豐富的力度層次相當吸引,直到爵士鼓和鋼琴加入演奏,那刻感覺音場豁然寬廣,山本剛的招牌式敲打琴鍵,琴音清脆有力,襯上其餘演奏便令聲音格外飽滿。
再播一首使用 DSD2.8 錄音的爵士女聲佐藤真由美 「I Wish You Love」,原生 DSD 錄音果然是不同,單是說鋼琴表現的密度和歌聲細緻度,聽得出與一般製作有頗大差距,佐藤真由美的唱法是有 50 年代美國爵士天后的感覺,某兩個音壓得低沉,營造出磁性感覺,本機演繹得維肖維妙,人聲固然立體自然,琴音動態和真由美的唱腔更是突出,實不相瞞,測試期間我以另一款 High End 播放器兼容的USB 輸入作參考,來回播放歌曲後,我仍是覺得本機效果更接近模擬味道,若說解碼線路是本機的輔助功能,我認為用家是賺到了 !
總結:
經過今次測試我發覺 AA 仍是很重德國味 ; 高分析力、低音染、驅動和控制力度從容不逼,思前想後怎麼發燒友會覺得 AA 是淡味呢 ? 依我看,問題出自配線,無需諱言,AA的擴音機或後級是合配導電率高的電線,用料華貴的線材或令聲音錦上添花,但肯定不能使 AA 表現出自然音樂味,說到尾,我對 Power III 的評價是什麼呢 ? 用料十足、穩定而平滑、反應快速...,而最令我欣賞是 USB 解碼線路,因效果像聽模擬錄音,以合併式擴音機論,我覺得是物有所值 !
規格:
■模擬輸入端子:平衡 XLR×2 組 / RCA×3 組■數碼輸入端子:同軸×2 / 光纖×2 / USB×1■輸出端子:RCA×1 組 / 6.3mm×1■輸出功率:230W×2 (8Ω ) / 370W×2 (4Ω ) / 510×2 (2Ω )■解碼支援取樣率:PCM 16bit-24bit, 44.1kHz - 192kHz / DSD64 -DSD512■尺寸 ( W×H×D):482×145×430mm■重量:22kg■零售價:HK$ 99,800(包括 DAC 解碼模組及唱放模組 )
■總代理:昇和影音有限公司 .2314 0811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3月號第498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