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urorasound HFSA-01 + AFE-12 MC 唱頭升壓器調校充滿樂趣 聽盡黑膠點滴


文︱馬田


讀者看見標題和圖片別誤會編輯部出錯了,去年 8 月份 503 期確實刊出了 HFSA-01 擴音機測試報導,但當時沒有外加 AFE-12 MC升壓器,也沒有更換上 4 個木圓鈕,使機身色調更為統一,小弟正要為擴音機的唱放功能和升壓器,寫出番外篇,測試過程當然並非Plug and Play 如此簡單,重點在於 RIAA 曲線,它可作多種調校,以切合不同唱片製作,單是說箇中體驗便值得與讀者分享了。



初級考驗

今次配合的器材跟上次有很大分別,唱盤是意大利 Gold Note Pianosa,安裝了同廠 B5.1 9”徑向唱臂,唱臂線是 Goldnote 廠專用 RCA線,唱頭選了日本 IKEDA 魁 KAI MC 唱頭,它的阻抗是 2.5Ω,輸出低至 0.19mV,看見這規格都知道,唱放要把微弱的音樂訊號放大,除了初次放大需要有足夠增益之外,隔絕干擾電流滲入次級放大也重要,換言之,魁 KAI 唱頭對 AFE-12 MC升壓器將構成嚴格考驗。



我要挑戰 10”低音

輸出使用的喇叭亦具有考驗意味,熟悉 Accuphase 的發燒友應該有聽過搭配英國 Fyne Audio 喇叭的效果吧 ! 香港代理以這搭配方式公開示範了好幾場,今趟測試借來 Vintage 系列 Ten (10” 同軸單元),雖說靈敏度 94dB,阻抗 8Ω,看起來是不難馴服,以 HFSA-01 的 14W 輸出功率驅動,理應問題不大,然而,別小看 10” 同軸單元,不是隨便找部擴音機就可將它控制在掌握之中,尤其是真空管擴音機,經常使人誤解搭配高靈敏度的喇叭就會揮灑自如,需知道,真空管放大線路諸多設計,單端或推挽輸出、三極或超線性放大......還有放大使用的膽管設計,通通是影響輸出效果,現在看看 HFSA-01 用了什麼線路設計,訊號放大部份有使用負迴輸線路,配置了晶體管緩衝放大器,每聲道由兩支 EL84 膽管作推挽放大,總共 4 支膽管各自連接了輸出變壓器,EL84 一直都很普及,有多間品牌製作這類膽管,幼細音色很受發燒友歡迎,但就不屬於強放類型,且看它如何以 14W 功率征服這對 Fyne Ten 了 !



日系味道極濃

AFE-12 過癮之處是將日式調聲手法來配合硬件線路,上文提及初次放大務必防止電流干擾,廠方使用了純綿來解決干擾,小小機盒之內塞滿 100% 高級純綿,據我所知,日本不少品牌偏愛以天然物料來抑震或抗干擾,aurorasound 不過是忠於傳統而已 ! 機內配有兩個 Lundahl 特製變壓器,提供高、中、低三檔阻抗選項,以對應唱頭阻抗值,而訊號增益是 26dB,加上擴音機提供 MM 唱頭放大的 40dB,總輸出就是 66dB 了。若論效果,我分別在喇叭和耳筒播放音樂,兩種方式同樣不察覺響亮噪聲,特別是在喇叭播放,底噪可說是低,至於訊源增益,在這套組合上我覺得合理,播放一般音樂時多是調升音量至 11 點至 12 點之間,說到尾,輸出功率僅是 14W,我不能苛求過多啊 !



通用 EQ

aurorasound 旗下 EQ-100 唱放設有 EQ 調校,可調範圍當然比起 HFSA-01 深入得多,這部個子小小的擴音機可說是濃縮版,在訊號處理方面,唱頭訊號輸入後先經過 RIAA 均衡曲線作為參考標準才會進入可調校部份,這是兩組正負 12dB 各自對應低頻和高頻,簡單來說,調校在 RIAA 基礎上進行,發燒友未必可理解不同製作應如何調校才是合適呢 ? 因此,廠方為用戶提供了一塊指引膠片,上面印有 NAB、AES、Columbia、DECCA、78SP,另外還有 Bass Boost 和 High Cut。提到 RIAA 曲線,有些資訊需要向讀者說明,在單聲道的年代,各個唱片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均衡曲線,RIAA 是 50 年代尾由美國唱片工業協會提出,目的是給各大唱片品牌作為一個統一的參考指引,在刻製唱片母盤時,工程師可拿 RIAA 作為基準,適當地減少低頻和增加高頻的波幅,唱放會以相反的曲線來補償高、低頻,只不過普遍玩家手上沒有唱片公司的資料,不清楚各個品牌製作時,用了什麼均衡曲線,而 aurorasound 是掌握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簡化後以品牌名稱代替數值,讓用家更易理解。然而,該組 EQ 於其餘 3 組輸出訊源也能發揮作用,假如用家對播放 CD 或數碼音樂的效果不滿意,亦可動手調校 EQ,不同之處是除去了 RIAA 處理,可謂殊途同歸。



升壓牛使用方法

小弟建議準用家,未調校前先關閉 EQ,使用 Direct 聽聽聲音效果,要是理想那就什麼都不用調了,千萬別要為調而調,因為新製作的黑膠,都是使用標準 RIAA製作,根本不需要進行調校便能播放出錄音原有效果。聽過 Direct 後若覺得有需要使用 EQ,也請先把兩個圓鈕調至 12 點位置,這位置是啟動了 RIAA的均衡曲線,聽了之後才看清膠片上標示來選用 EQ。經過實際體驗後,我想說說升壓牛對唱放的影響,就今次測試,我以另一部升壓牛作效果對比,發現除了音色是有明顯分別,對訊號增益並沒有特別強的感覺,這是因為大部份升壓牛的增益是 26dB 左右,而唱放對 MM 唱頭的增益大概也是 40dB 左右,因此,不同的升壓牛實際造出增益效果,差異不大,至於音色我認為是有其他方法可調校出合意效果,總的來說,發燒友要是期望藉由升壓牛來增強音量,那是美麗的誤會,正常來說,升壓牛是為配合 MM 唱放,有很多日系品牌的唱放是沒有 MC 放大部份,兼容唱放功能的擴音機亦多數是 MM 放大,假如唱放具備了 MC 和 MM 放大,加配升壓牛等同取代了唱放的 MC 放大,有否意義則由用家來判斷了。


領略大師的心意

說回測試效果,從本機我獲得了啟發,上文提到唱片刻模時,對高、低頻作出調校,這是母帶處理工程師的工作,當中有否存其他因素呢 ? 業界有名的大師級人馬,很有可能因應不同類型或錄音效果的音樂作出特別處理,說不定個別廠牌是有聲音特徵,基於想法,我拿出多張發燒錄音製作及一般製作,逐一比較播放效果,當中包括了One Take 錄音及刻模,也有使用開捲帶轉製的黑膠,籠統來說,大集團出品,如環球唱片多數用 RIAA 播放就是正常,發燒專輯像 IMPEX Records、老虎魚、MoFi...等等例子,或許需要酌量調升低頻,高頻可以不調,若不作任何調整,聲音不會出現大問題,但是質感、感情、層次通通很標準,或可說是播不出味道,不過,真正調校範圍僅是 1、2dB 左右,這正好反映了 HFSA-01 有良好反應,原則上面板刻寫的度數是按 3dB 計算,但我小心扭動是可以轉到擲界位置,即是未到 3dB 而又聽得出效果變化,aurorasound 在造工方面值得欣賞。



應該聽到的都有了

聽過無數張唱片,使我印象深刻分別有新版 「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 33⅓」,與平常聽的分別是微細起伏更加突出,雖然明知結他聲是加料炮製,但今次卻有很強說服力,使我感覺結他弦線顯出的彈跳力是合理地鏗鏘,而非鋒利如尖刀 !





另一張是 「Mie Joke Etrenne 33⅓」,重點在於使用 RIAA 播放硬是有高清感覺,可是這黑膠使用開捲母帶製作,而且是現場 One Take 錄音,理應播出不同凡響的密度與質感,在調校後果然變得有魅力,Mie Joke 的歌聲與樂器還原出現場感,就連較難表現的高銅鈸,此時也散發出明亮光輝,我當然認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實則支持,再說,



之後播放 「Anne Bisson Trio Four Seasons In Jazz 45轉」令我目瞪口呆 ! 調升不需要大幅度,就 2dB 便有出人意表效果,Anne Bisson 的聲線明顯變得人性化,與此同時鋼琴和大牛筋也變得有個性,該華麗便華麗,該低沉的不會輕浮,非常動聽 !





總結:

試了 aurorasound 兩款器材,我極想對每張黑膠重新審視,並且記錄下來,可是認真想想,換了其他唱放,未必可以調校EQ,即使可以也會不相同,只能當作為經驗。以質素論,aurorasound 的唱放表現相當不錯,聲音較少偏頗,使用 EQ 後更是精彩,它提供了上世紀 50 年代唱片品牌的均衡曲線選項,而我覺得今時今日的發燒製作也有調校空間,總的來說,喜歡聽黑膠的發燒友,即使視它為真空管唱放來使用也物有所值 !


HFSA-01 規格:

■輸入端子:RCA×4組■MM 唱頭放大:40dB 增益, 47kΩ■輸出功率:14W+14W / 8Ω■頻率響應:10Hz - 40kHz■總諧波失真:0.08% / 1kHz■訊噪比:93dB■功能:立體聲/單聲道輸出, 耳機6.3mm 輸出■尺寸 ( W×H×D) :360×145×320mm■重量:10.3kg■定價:HK$38,200


AFE-12 規格:

■輸入端子:RCA 1 組■輸出端子:RCA 1 組■唱頭阻抗:高 (31Ω-100Ω)、中(11Ω-30Ω)、低(0.7Ω-10Ω)■增益:26dB■頻率響應:20Hz-50kHz■尺寸 ( W×H×D):70×95×30mm■重量:244g■定價:HK$9,900

■總代理:Audio Extreme 銀聲貿易有限公司.查詢:(852) 2768 7641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1月號第508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97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