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 The Original Source 又一呈獻小澤征爾/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拉威爾管弦樂曲集
- 音響評測
- Jun 18
- 3 min read

DG 486 6722 (4 LP)
文︱Stephen
為紀念法國作曲家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 – 1937) 誕辰150周年和小澤征爾逝世一周年,DG發行一套限量編號的The Original Source 4 LP黑膠唱片,輯錄小澤征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下稱「樂團」)合奏該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小澤征爾自1973年至2002年一直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這四張拉威爾的黑膠唱片堪稱他們合作的傑出成果。新出The Original Source 版本一如既往,都是從原始的八軌模擬母帶重新混音,再由Emil Berliner Studios 以純模擬技術混音,以確保音效符合今天的發燒級標準以上。

碟一:
拉威爾是一位管弦樂編曲大師,例如一般普羅樂迷必不感陌生,只以一組旋律而利用管弦樂團不同樂器,由寂靜的軍鼓進行曲節奏,演變至終極大爆棚的「波麗露舞曲」便是最佳案例。當然他的管弦樂作品顯示他那精湛技藝並不止於此,一首讚美維也納圓舞曲而作的舞蹈詩,無論音調以至韻律令人幾乎產生幻覺的「圓舞曲」(La Valse),是作者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3年期間,一個關於舞蹈場所的噩夢形式,展示出當時文明崩潰的景象。另一首原為雙鋼琴曲,後改編予管弦樂團演奏的「西班牙狂想曲」為一套分成四小段的閃亮遊記,包括 (1)表達夜間神祕又寂靜的「夜的前奏曲」。(2) 以民歌旋律打造熱鬧晚上的「馬拉加調」。(3) 改編自作曲家早期鋼琴曲「夜的風景」的「哈巴涅拉」。(4) 夜幕下節日狂歡,一浪接一浪般熱鬧的「市場」。小澤征爾與樂團以至敏銳,亦富情感的演釋,釋出變化多端,效果繁複卻毫不紊亂的篇篇樂章。

碟二:
「鵝媽媽」亦由原是四手聯彈的鋼琴樂曲改編過來,取材自多個不同的童話,發展成五首小曲組成。(1) 睡美人帕凡舞曲,(2) 大拇指,(3) 陶瓷女王萊德羅納,(4) 美女與野獸的對話,(5) 神仙花園。小澤征爾與樂團釋出一幅充滿童真、童趣的畫像。另一首「為已逝公主的孔雀舞曲」,是首徐緩的,在16-17世紀時期歐洲大陸廣泛流傳的宮廷舞曲。小澤營造出的淒美氣氛,聽著不禁令人動容。至於原是鋼琴版的「古董小步舞曲」,雖然是首六分餘鐘的曲目,仍不失拉威爾手到拿來,色彩繽紛的管弦樂改編曲的本色。

碟三:
「達夫尼與克羅伊」舞劇音樂不但是拉威爾篇幅至長的作品,亦普遍地被認為是他的傑作。它需要一個龐大的管弦樂團,包括一個特大的敲擊樂組,其中還添加了一些奇特的樂器,如風力機、鐃鈸和響板。 後者(響板)所營造的聲效,被隱晦地與情色聯繫在一起,引起質疑拉威爾溫文爾雅的氣質,會否導致他創作的音樂過於貞潔,而無法描繪情色狂熱的氣質,皆因直到最後狂歡節部分,合唱團無唱詞的積極嚎叫,難免惹人遐想!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詮釋。小澤征爾與樂團以卓越的經驗,打從樂曲描繪黎明的開始,到了戀人的狂喜重逢,直到一場嘉年華舞蹈於狂歡中結束,詮釋法國音樂的最強傳統。DG The Original Source黑膠明顯地把舊版本擠擁不堪的音質解放出來,令到指揮家與樂團的完美契合從容地纖毫畢現。

碟四:
拉威爾「高貴與感傷的圓舞曲」融合了印象派和現代主義音樂,由在此之前的八首鋼琴版組曲重新編撰成管弦樂曲目,被認為旨在推廣更具冒險精神之作。雖然拉威爾曾經表示,此曲足以表明他打算按照舒伯特風格而創作,然而除了華爾滋形式之外,拉威爾與舒伯特作品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另一首改編自鋼琴原創作品「為死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被作曲者描述為「讓人想起過去小公主在西班牙宮廷中跳過的帕凡舞曲」。 帕凡舞曲是一種緩慢的遊行舞蹈,流行於16 – 17世紀的歐洲宮廷。小澤征爾與樂團釋出淒美的氛圍。「小丑的晨曲」自鋼琴組曲「鏡」的五個樂章之中的第四首,亦是最常被單獨演奏的單曲,前衛新穎的風格,加上鈴鼓和響板等營造的西班牙舞蹈樂曲色彩,在音樂會中頗受歡迎。 小澤征爾與樂團當然演繹得聲色俱佳。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4月號第523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