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來自DSD「一代宗師」EMM Labs DA2i DAC
- 音響評測
- 5 minutes ago
- 8 min read

文︱梁錦暉
翻查記錄,對上一次在寒舍測試加拿大EMM Labs的產品已經是10年前了,當年試聽的是一台TSDX CD / SACD 轉盤及DAC 2X解碼器,這套數碼訊源組合給我的印象是音色極之中性,分析力非常高,層次感豐富及聲音特別真實。10年之後,代理把一台同廠的最新旗艦解碼DA2i送到寒舍给我評測,當然整個系統及聆聽環境在過去10年間已經提升了不少,DA2i音效表現比上次那套組合更好亦肯定是意料中事,問題是它實際的表現對得起270,000港元這個售價嗎?
假如你對EMM Labs的背景不太熟悉的話,這間公司其實是由Ed Meitner於1998年創立的,原本這間公司十分專注專業錄音器材的開發,品牌在專業錄音師之間享有崇高的地位,Pink Floyd 監製兼錄音師James Guthrie、六屆格林美最佳唱片得獎錄音師Michael Bishop及美國殿堂級錄音師 Bob Ludwig都曾經公開讚揚過EMM Labs的解碼器材。
EMM Labs的創始人Ed Meitner其實也是一個音響界的傳奇人物,他先後創立EMM Labs和Meitner Audio兩間公司,在DAC、ADC及其他音響器材等技術領域開創先河,由1980年開始,醉心研究如何解決數碼音響系統的各種難題,例如時基誤差及訊號失真。此外,他也是SACD背後DSD技術開發先鋒之一,80年代他率先實驗1 bit Delta-sigma 調制,這項技術便後來成為DSD的重要基礎之一。到了90年代,他與Sony和Philips緊密合作開發出SACD格式,利用2.8 MHz 高取樣率及1 bit 聲音樣本去設計出DSD編碼技術,並設計出早期DSD ADC及DSD DAC,使DSD得以發展到進入專業錄音室及大眾音響用家市場。
DSD1024數碼模擬轉換神器
貴為EMM Labs的旗艦之作,DA2i 當然集Ed Meitner 及 EMM Labs 獨門技術於一身,簡單來說,它採用EMM Labs 專有的雙差分式16 x DSD(即DSD 1024)DAC,搭配全新設計的A類模擬輸出級。在音頻訊號處理方面,DA2i採用新一代Meitner MDAT2,與16xDSD DAC協同工作,實時處理音頻訊號。至於時基誤差的處理,EMM Labs核心技術MFAST(Meitner Frequency Acquisition System)及 MCLK3 非同步時鐘便是兩項主要的解決方案,將訊號抖動降低到行業領先水平。
功能亮點
DA2i 不是單純一款解碼器,除了透過AES/EBU、SPDIF 同軸、Toslink、USB音頻及獨家EMM Optilink (CD/SACD)輸入數碼訊號進行解碼,還有支援網絡串流的乙太網端子,支援DSD、2xDSD DXD和MQA等高清音檔重播,並可與Roon (Roon Ready)、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Qobuz、Deezer和vTuner等串流平台整合。當然以今時今日音樂串流器的一片紅海,這些都不是什麼特別功能,甚至可以說,沒有網絡串流功能的解碼器,反而會給人過時的感覺,不過,對於來自網絡器材的高頻噪音干擾,市面上大部分產品仍是有很多進步空間,不然那些發燒音響用的網絡線和交換器也不會大行其道,賣到萬元級的定價也有發燒友願意購買。 DA2i 為了針對這些來自網絡的噪音,特別在USB和網絡接口提供了特強的電氣隔離,防止嗓音入侵解碼線路,確保音頻訊號在解碼過程中不受干擾。
獨門開關的內部佈局式電源
把DA2i的機蓋打開後,不難發現它比一般解碼器簡單,感覺好像少一些東西,細看之下方發現原來它是沒有線性電源供應必備的大型火牛,只見供電線路板上只有幾粒電容器、電阻器、電感器等,其實EMM Labs提供了自家開發的開關式電源供應,為解碼器內每一個重要部分提供高度獨立、充足和寧靜的供電。
魔鬼盡在細節中,如果留意一下機內的線路板的顏色,會發現都是不同的,尤其是解碼線路板,顏色也是十分少見的白色,原來它並非常見的線路板的材料,而是航天級的陶瓷。用陶瓷來製造線路板有什麼好處? 這種材料擁有跟傳統打印線路板(PCB)擁有較高的導熱性及較低介電損耗,有利於提高訊號完整性,同時有著非常強的散熱表現,另外,陶瓷極高機械性強度使它的耐用性及抗振表現特別優秀,唯一缺點是成本較高,因此它一般只會在航天、醫療及高級音頻器材採用。

通透中性
雖然DA2i的「內臟」沒有大型環牛或任何重型的零件,只有四塊線路板而已,但整台機有16kg重量,原因是它的鋁合金機箱都十分厚重,這對抵抗電磁波、射頻干擾及機械性諧振十分有幫助。
我把DA2i安置在機架上之後,便以一對Siltech Ruby Crown平衡訊號線接到Kondo G-1000i 前級,電源線用上Kondo ACz Avocado,網絡線則用上普通CAT 7網絡線,亦沒有用上任何發燒音響用的網絡交換器,就這樣簡單的配置,便可以用Roon介面進行音樂串流。
DA2i 前方有一個大約10 cm x 5 cm的單色輕觸式顯示屏,顯示內容主要是當前輸入名稱、取樣率、歌曲名字、相位等資訊,除了開關掣外,機身上完全沒有任何實體按鈕,一切設定及訊號輸入選擇都是透過按動顯示屏進行,操作十分簡單,不用看說明書也懂得使用。
從我過往經驗中,EMM Labs是走低音染及高分析力路線,今次試聽DA2i之前,我也這般預期,然而當我重播一些廣東流行錄音片時,我其實有一分莫名的驚喜,因為像EMM Labs那種有碗話碗、有碟話碟的性格,播「非發燒友為對象」的錄音會相對有點乏味,但今次DA2i部卻完全不是這樣,
它適透中牲的音色讓「雪狼湖」及陳慧嫻的錄音多了一分音樂感及人性化,它並沒有一味追求「準確」重播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美感,也沒有顧著提高分析力而讓音樂感流失,換句話說,DA2i 表現音樂之美的方式是靠自然地捕捉音樂細節及以平順的音色去表達音樂內容,它不會以明亮的高音讓人有高分析力的錯覺,或者以甜美濃郁的音色去把數碼聲音菱角磨平或銼圓,相反它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就像透過透明度極之高的無色玻璃去「觀看」音像,錄音好與壞,DA2i就好像「高清」照妖鏡,無所遁形!

DSD 1024 的模擬感
上文我說過DA2i 通過AES / EBU、SPDIF、Toslink、USB及網絡輸入的音頻,轉換成DSD1024進行解碼,我嘗試用Roon去播一些含有MQA編碼的FLAC音檔,看看整個訊號路徑實際如何通往模擬輸出的,如圖所示,如果訊源是TIDAL FLAC 44.1 kHz 16 bit MQA 44.1kHz,DA2i 會先進行MQA驗証(Authentication),然後再進行MQA全解碼,輸出PCM訊號,再轉換成DSD1024音頻訊號,最後通過 DA2i的Multi-bit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MDAC)及MDAT2 DSP轉成模擬訊號。
從前很多數碼專家都批評DSD的失真比PCM大得多,但另一邊廂發燒友覺得DSD比PCM更有模擬感,少了一分數碼味道,不過在當DA2i把DSD的取樣率加至16倍(即DSD 1024)時,DSD的失真便會有所大幅下降,但又同時保留了DSD模擬感,相得益彰!
古典樂迷的福音

在云云的音樂種類中,一台卓越的DAC必須播古典播得真實自然,單單播人聲及小提琴播得靚聲還不夠,許多DAC設計師懂得把器材聲音調音調得份外悅耳,尤其是人聲和小提琴,但有時調得太過火便失去原音味道,對於很多發燒友來說,這可能問題不算太大,但對於我等「硬核」古典樂迷,經常接觸真樂器的聲音,尤其是鋼琴,甚至是管弦樂團,加了味精的聲音令我覺得份外突兀,而今次聽DA2i,它除了帶有濃厚的模擬感之餘,聲音仍然保持真實自然,當我播Alice Sara Ott 的John Field 夜曲全集時,DA2i 的鋼琴聲音極之有質感,她的觸鍵力度和音色都給透徹表現出來,整台鋼琴活靈活現,觸手可及,也許這就是DSD 1024的威力!
音場宏大、定位清晰

另一個DA2i的強項是播放大型管弦樂錄音,只要錄音夠好,DA2i表現出來的音色平衡得如演奏現場一樣,每一個聲部定位清晰,音場又闊又深,音像極富3D感,我在TIDAL 找來一個德伏扎克第六交響曲的錄音,由Jaime Martin帶領墨爾本交響樂團演出,這首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我份外喜歡,因為它極具活力,弦樂、木管和銅管樂器混合出來的音色相當豐富,完全表現器材重播不同樂器的像真程度。DA2i的可貴之處,除了音像清晰及音場壯闊外,不同樂器的音色表現非常真實,換句話說,這個錄音進一步証明DA2i不是靠人工化音色去吸引耳朵,而是靠準確還原原生錄音的音色,不作任何改動。
出乎意料
在整個試聽的過程中,我反複用CD、CAS及網絡串流方式去比較,DA2i在這三個場景的音效表現,用Esoteric K1以AES / EBU 接口去接駁DA2i 去重播CD,我認為是最靚聲的方案,音像最清晰,背景最寧靜。 今次令人感到意外是CAS和網絡串流竟然打成平手,在過往經驗,我以一個超低噪的Sonore opticalRendu 去連接DAC的USB介面,因為電腦以光纖作電氣隔離,把網絡傳來的高頻都完全隔絕,所以音效一般都比網絡串流重播靚聲,但在DA2i這個個案中,網絡串流表現特別出色,在沒有任何發燒網絡線和音響專用的網絡交換器幫補的情況下,音效竟然跟有光隔的CAS / USB方式看齊,這個情況在我試過那麼多DAC或串流器的經驗中從未遇過,所以到測試後期,我都只用DA2i的網絡串流來聽音樂,棄用CD或 CAS。

結論:
市面上云云的高階解碼器及串流器,其設計理念各師各法,有的用精準電阻拼砌出R-2R梯形解碼器,有的用現成解碼晶片再以自家獨特的調聲本領,有的用FPGA編程,而EMM Labs則運用其成熟的DSD技術(即 MDAC),將所有PCM或DSD輸入訊號轉換成DSD1024後才再轉換成模擬訊號,他們的MDAT2數碼訊號處理器、MCLK 超準確獨立時鐘、MFAST 高速非同步鎖定系統、經過優化的線路設計及穩定低噪供電系統無疑是他們的獨門武器,今次EMM Labs的DA2i為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起初它進駐的時候其實已經很靚聲,後來我無間斷地保持它在開機狀態,音效一天比一天進步,在文章差不多完成的時候,它的音效可算是我過去5年試過的解碼器最靚聲之一,如果以串流器作比較,它甚至是我聽過的三甲之一,最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完全不需要採用任何發燒網線,也沒有音響專用的網絡交換器,便達到高階CD機的音效,而我用的只是數百元的TP Link 千兆交換器,以普通CAT 7網線連接而已。對於沒有CD轉盤或電腦(CAS)的用家,純用DA2i 的網絡介面,把它當成音樂串流器已經靚聲到跟CD機不相伯仲,播錄音優秀的高清音樂檔,聲音更是真實到不得了。
參考器材:
■喇叭:Wilson Audio Alexia(喇叭線:Siltech Ruby Crown Speaker)■黑膠:JR Transrotor Tourbillon唱盤、Acoustical Systems Axiom唱臂、Acoustical Systems Palladian XO Boron唱頭、Kondo IO-M唱頭■唱放:Kondo GE-10i (電源線:Kondo Avocado)■升壓牛: Kondo SFz (Ls-41版)■CD轉盤:Esoteric K1(電源線: Viborg Kanas)■解碼器:Denafrips Terminator Plus 12th(電源線:Kondo Avocado)■後級:Jadis JA200 MkII(電源線: Siltech Ruby Double Crown)■前級:Kondo G-1000i(電源線: Kondo Avocado)■地盒:Tripoint Troy, Entreq Olympus Ten ■地線:Viborg 純銀地線, Tripoint 純銀地線■低頻處理:PSI Audio AVAA■電源處理:Isotek V5 Titan, Shunyata Hydra V-ray II■K1 → Denafrips Terminator Plus 訊號線:Viborg Yamdrok ■Denafrips Terminator Plus 12th → Kondo G-1000i 訊號線:Siltech Ruby Crown XLR■Kondo GE-10i → Kondo G-1000i 訊號線:Siltech Ruby Crown XLR■Kondo G-1000i → JA200 MkII 訊號線:Siltech Ruby Crown XLR ■Denafrips Terminator Plus 12th → K1:Viborg VD-602 BNC
規格:
■數碼輸入:EMM Optilink (CD / SACD)、AES / EBU、COAX、TOSLINK、USB、Network■模擬輸出:XLR 及 RCA 各一組■輸出阻抗:XLR 300 Ω、RCA 150 Ω■輸出電平:XLR 7 Vrms (19.14 dBu) / 4 Vrms (14.34 dBu) / RCA 3.5 Vrms (13.12 dBu) / 2 Vrms (8.31 dBu)■尺寸:438 (W) x 400 (D) x 161 (H) mm■重量:16 kg ■零售價:HK$270,000
■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地區)總代理:艾盛音響(上海)有限公司.諮詢專線:021-62088007
■香港、澳門總經銷:Grand Asia Hifi Ltd..Hotline:36145787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3月號第522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