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 Q Concerto Meta 對 R3 Meta同門較技 兄弟比拼
- 音響評測
- Jun 5
- 8 min read

文 I 祖兒
你認為研發旗艦產品難還是入門產品難?個人認為百分百是入門產品難,最大原因莫過於前者可以無成本上限,甚至天馬行空,但後者卻要睇餸食飯,捉襟見肘。不過,在音響界亦有旗艦與入門都能兼顧的廠家,像 KEF 就是其中之一。
因 Concerto 之名
KEF 最新推出一款名為 Q Concerto Meta 的入門級書架式揚聲器,其外形小巧,但卻是目前 Q 系列書架型號中體積最大的一款。熟悉 KEF 品牌的資深發燒友對 Concerto 的名字應該不會陌生,推出於 1969 年的初代 Concerto 是廠方首款三路書架揚聲器,其矚目之處就是以「超值」作招徠。
事實上 Concerto 的出色製作與用料確實迷盡用家,三路三單元的 Concerto 用上當年著名的 KEF B139「大球場」低音單元,高、中音單元更是赫赫有名的 T27 高音及 B110 中音,亦即是後來 BBC 指定採用的 LS3/5A 單元。
Concerto 的出現毋疑是要向世人展示 KEF 製作技術上之超前性,更重要的是廠方毫不吝嗇將旗下頂尖技術與入門用家「開心 share」,無怪 KEF Concerto 的名字如此深入民心。
匠人精神 經典再造
說回 KEF 的新一代入門級揚聲器 Q Concerto Meta,身負 Concerto 之名自然是要向當年的 Concerto 致敬,開宗明義是面向入門級市場的產品,而既然叫得做 Q Concerto Meta,明顯就是歸納於旗下的 Q 系列,兼備專利的 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 (MAT) 吸音技術及第 12 代 Uni-Q 同軸共點單元等兩大要素,為 Concerto 注入新生命!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全面改用MAT 技術及 Uni-Q 單元後的 Q Concerto Meta 已經和元祖 Concerto 的設計大相徑庭,也使得 Q Concerto Meta 的體積比舊版 Concerto 更窈窕。除了胡桃木外飾版本的 Q Concerto Meta 帶點懷舊風外,從舊版處承繼回來的大概就是原廠的校聲標準及公司創辦人 Raymond Cooke 的匠人精神吧!
Q Concerto Meta 不是 Concerto 的復刻,而是以 Concerto 之名的經典再造,以昔日創製 Concerto 的初心將 KEF 頂級技術分享給普羅用家。論外形及技術含金量,Q Concerto Meta 與上級型號 R 系列中的 R3 Meta 書架式揚聲器更為接近,說是 R3 Meta 的經濟版也不為過。兩者並排一起,有點令人想起當年 Concerto 與 LS5/1A 的平面廣告,只是 Q Concerto Meta 與 R3 Meta 的差價沒有 Concerto 與 LS5/1A 之間那麼大,但 Q Concerto Meta 的售價仍然比高一級的 R3 Meta 便宜了一倍有多,僅需港幣 $9,980 —對。所以說如今的發燒友多幸福,據統計,2024 年第一季香港人均入息中位數為港幣 $20,000 元,相信要買 Q Concerto Meta 都不必食樹皮。
MAT 吸音技術
其實 Q Concerto Meta 的整套設計語言與 R3 Meta 如出一轍,甚至更稱得上跟頂級的 Reference 1 Meta 一脈相承。重點技術自然是 KEF 近年的得意傑作MAT 革命性吸音技術,上一回廠方將之下放至售價較親民的 R3 Meta 時已叫一眾 KEF 迷喜出望外,以為已經是 Meta 平民化售價的極限,誰知這次廠方再下一城,將技術傳授給售價更「貼地」的 Q Concerto Meta,可見 KEF 對入門版 Q Concerto Meta 的重視程度。
具備 MAT 技術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試想像如果喇叭聲箱內沒有了吸音棉的話聲音會有多糟糕?我們都知驅動單元的振膜在振動時會發出聲音,問題是當揚聲器運作時,單元不僅會向前發出聲波,其背面同時亦會向箱體內部發出同等能量的聲波,如果置之不理,聲波就會反射到單元振膜之上,使音色變得模糊不清。
消失的雜音
大部分揚聲器都是以吸音棉來處理箱體的內部反射及雜噪,原來早在六十年代中期 KEF 就是應用這些物料吸音的先驅之一。不過,此技術的缺點在於材料本身無法達到一致性,所佔的聲學體積也太大,反之箱體越小,反射就越難控制。有見及此,KEF 運用具有超強吸音能力的 Metamaterial (超材料),研發了一個理論上能有百分百吸音能力的 Metamaterial 吸音器,聲音進入了這個吸音器如同被吸進黑洞中,所有音波能量都完全被消失,將高音單元後方所產生的反射雜音一掃而空。
業界對 Metamaterial 超材料的談論極少,其實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人造材料,並以人工排列的方式去調整材料的幾何形狀及結構,發展出原材料不具有的電磁特性,能阻擋、吸收、增強或彎曲光波、電磁波或其他形式能量的傳播方式。幾年前就有科學家成功利用超材料製作出類似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斗篷」,其可以讓被遮蔽的物體「隱形」,就連電磁波都偵測不到,所以有人說如果用超材料技術來製造隱形戰機的話,不單會令雷達偵測不到,就連肉眼都看不見,到時才是名副其實的「隱形」戰機。可想而知,將 Metamaterial 用於吸音之上其效果是如何優於傳統吸音物料,KEF 是首個於音響領域應用 Metamaterial 物料作為吸音的品牌,未知將來是否會有更大的發展,甚至徹底取代傳統吸音棉。
第十二代 Uni-Q 同軸單元
來到單元部分,Q Concerto Meta 是一款三路三單元的書架式系統,亦是 Q 系列中第一款三路書架型號,當中包括一個由 19 毫米 MAT 通風鋁製圓頂高音與 100 毫米鋁膜中音組成的 Uni-Q 同軸共點單元,配合一個 165 毫米鋁合金振膜低音,完全就是 R3 Meta 的佈局。Q Concerto Meta 與 R3 Meta 同樣搭載了第十二代 Uni-Q 單元,特點是加入了 MAT 技術和多項減低聲音失真的新功能,包括在冠型導波器後面增加了加強肋,以及在高音與中音單元間隙之中加入全新設計的阻尼物質,還有新改良的錐盆頸控制和中頻馬達系統等。稍有不同的是 R3 Meta 採用的 Uni-Q 單元口徑較大,包含一個 25 毫米 MAT高音及一個 125 毫米中音。說起來 MAT + 第十二代 Uni-Q 這個組合其實最先出現在 LS50 Meta 之上,後來才應用於頂級的 Blade 系列和新一代 Reference 系列裡,然後再傳承給 R 系列及現在的 Q Concerto Meta。
低音單元方面,R3 Meta 採用的 165 毫米鋁合金振膜單元與 Reference 1 Meta 相若,都是內凹式懸邊,視覺上單元與外框及至前障板彷如無縫連合,當然製作成本亦較高,而到了入門版的 Q Concerto Meta 雖然也用上鋁製振膜,但懸邊就用回傳統的外凸膠邊,在成本先決的前提下亦無可厚非。而另一個明顯的成本分野是 Q Concerto Meta 的接線柱,用料方面顯然沒 R3 Meta 般矜貴,同時亦只提供單線輸入,另一邊廂的 R3 Meta 卻擁有雙線分音輸入的,而且在高、低接線柱之間再多一對名為“Link”的旋鈕,作用是以內部跳線取代傳統 Jumper,個人是十分喜歡這種設計的,某程度上會減低得多人手接線上的麻煩,但喜歡玩 Jumper 線的用家可能又會有微言吧?
筆者對 Q Concerto Meta 的表現有些好奇,到底它與上一級型號的 R3 Meta有多大分別?要知結果很簡單,都借回來比拼一下就是。因此,KEF 兩兄弟便一同送到我們音響技術的試音室了。
兩對 KEF 連同專用腳架一併送來,由於有試玩同廠 Reference 1 Meta 的經驗,我知道最直接分辨 KEF 產品級數高低的方法就是「重量」,好像這次將要試聽的 Q Concerto Meta 與 R3 Meta,前者上手明顯較輕,就連原廠腳架都一樣,R3 Meta 的專用腳架 S3 要比 Q Concerto Meta 的專用腳架 SQ1 沉重一倍(價格也貴了一倍),結構更為紮實。值得一提,兩款腳架都可供用家灌沙加固,不同的是 S3 底部還配有原廠釘腳及釘墊,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相信你懂的。
Q Concerto Meta:人聲清晰 量感豐富
以 Marantz SACD 30n 作訊源配同廠 Model 30 合併式擴音機來開聲,播玉置浩二《酒紅色的心》SACD,先聽 Q Concerto Meta 的效果,電結他聲音悠揚,高頻段沒有生硬的金屬感,這是新一代 Uni-Q 聲音的最大進步,人聲清晰厚潤而且與樂器的分隔度相當高,鋼琴聲音清脆而分明,應該是拜 MAT 技術所賜。整對 Q Concerto Meta 最吸引人之處要算是它的低頻效果,量感之豐富圓滑讓人聽得既過癮又肉緊,《酒紅色的心》鼓聲輕盈卻每下都敲進心靈。
於入門揚聲器而言最難解決的往往是箱聲的問題,然而在 Q Concerto Meta 身上卻處理得讓人難以察覺,甚至其通清的迷人中高音有充足魅力吸引你的注視,讓你忘掉箱體的存在。播放《BIZET/SHCHEDRIN: Carmen Suite/ SHOSTAKOVICH: Concerto No.1》敲擊卡門 HQCD,打擊樂器、鼓聲、弦聲,一一都有明確的定位,小小的箱體卻有極廣的音場,在刻意提高音壓下音場亦沒有出現散亂,高、低兩極仍有不俗的控制,中頻的反應及低頻的份量都令人聽得心花怒放。
R3 Meta:爽朗活潑 層次突出
輪到 R3 Meta,它的箱體予人更與高剛性的感覺,先要你知道多出的錢並沒有白花。而筆者最喜歡借來的這對 R3 Meta Indigo Gloss 特別版,新潮的飾面極具現今高級喇叭的風姿。音色的表演 R3 Meta 就如 Q Concerto Meta 的 fine tune 版,Q Concerto Meta 能做到的 R3 Meta 都能做得到,並且做得更好。

同樣播《酒紅色的心》SACD,空間感比前者更強,「甩箱」效果比 Q Concerto Meta 更徹底,雖然兩者在人聲的還原度、音色方面都極為近似,但在略為推高音壓下 R3 Meta 的表現明顯較為淡定,人聲較有中氣,樂器之間的分隔度也比 Q Concerto Meta 更勝一籌。

R3 Meta 在低頻的重現上比 Q Concerto Meta 稍微爽朗活潑,雖然同屬反射式設計,但 R3 Meta 的箱聲處理較 Q Concerto Meta 為優,使聲音有更清晰的聚焦。播敲擊卡門 HQCD,低頻起落速度比 Q Concerto Meta 較快,打擊樂器的強弱瞬變速度又再強了一些,層次感較為突出,整體比 Q Concerto Meta 較有深度。
總結:
Q Concerto Meta 的出現說穿了就是 KEF 五十多年技術的大 show off,它的售價早已遠勝千言萬語,不過沒親身體驗過,你不會想像到今時今日的入門喇叭可以如此善解人意:易於擺位、聲音通透乾淨、對同級擴音機友好......當然,身價高出一倍的 R3 Meta 表現自是更佳,不過兩者無論聲底、性格都別無二致,只是 R3 Meta 的每點細節都表現得更精準。要知道,追求極致的發燒友從來都不會放過任何細節,所謂金錢解決到的就不是問題,問題只是金錢。
至於這次同門對決的結果,Q Concerto Meta 贏了售價,R3 Meta 贏了表現,打和!
Q Concerto Meta規格:
■設計:三路低音反射式■頻率響應 (±3dB) :48 Hz - 20 kHz■分頻點:430 Hz, 2.9 kHz■靈敏度 (2.83V/1M):85 dB■總諧波失真 (90dB, 1m):<2% 37 Hz 以上,<1% 91 Hz - 20 kHz■最大輸出:108 dB■阻抗:4Ω (最小 3.2Ω)■重量:9.5kg 每隻■尺寸:(高 x 寬 x 深) 含端子:415 x 210 x 315mm■售價:HK$9,980 /每對
SQ1 腳架規格:
■尺寸 - 含底座(高 x 寬 x 深):615 x 260 x 350mm■重量:3.25 kg 單支腳架■售價:HK$2,400 /每對
R3 Meta規格:
■設計:三路低音反射式■頻率響應 (±3dB):58Hz - 28kHz■分頻點:420 Hz, 2.3 kHz■靈敏度 (2.83V/1m):87 dB■總諧波失真 (90dB, 1m):1% 73 Hz 以上,0.5% 90 Hz - 20 kHz■最大輸出:110 dB■阻抗:4Ω (最小 3.2Ω)■重量:12.4 kg 每隻■尺寸 (高 x 寬 x 深) 含端子:422 x 200 x 336mm■售價:HK$21,800 /每對
S3 腳架規格:
■尺寸:542 x 260 x 387mm ■重量:6.7 kg 單支腳架■售價:HK$5,480 /一對
■陳列室:KEF Music Gallery.中環都爹利街1 號12 樓.2877 177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12月號第519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