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dWright Analog Bridge數碼聲通往模擬聲之有效橋樑


文|披頭


這部器材外表看來,它只是一個黑色盒子,面板有4個撥掣開關,機頂開了5個孔,讓5支真空管露了出來,體積不大,卻相當墜手,就這樣簡單。它不是任何類型的放大器,面板上寫著“Analog Bridge”。


補充數碼與模擬間的缺口

據ModWright說,一般數碼音源不多不少會有一些數碼聲,如果匹配的晶體管放大器偏向硬朗,更容易產生令人聲音太「利」,不耐聽的感覺。ModWright利用他們以真空管來改善數碼音源硬聲的經驗,便設計了Analog Bridge,補充了數碼與模擬器材之間的一個缺口,在不影響原有頻寬,也不增加噪音與失真的前提下,使聲音變得更有模擬味。簡單來說,Analog Bridge就是一個獨立的緩衝級,但它的製作卻不簡單。


上文提到的5支真空管分別是2支6SN7、2支6922和1支5AR4;後者是整流管,而6SN7和6922都是緩衝級,但不是同時使用,而是可二選其一,這樣便可有不同音色了。這也是本機最好玩之處!


兩種膽有不同音色

安裝或更換真空管時,都必須打開機蓋,廠方特別提醒,6SN7的插座相當緊,安裝時千萬小心,不要太用力,也不要用手握著玻璃管部分,慎防爆裂!機內佈局一目了然,電源變壓器是一隻頗大的環牛,整流是用「膽」(5AR4),穩壓卻用回「石」,取其效率高、噪音小。它有RCA輸入和輸出各兩對;XLR輸入和輸出則各一對。面板上只有RCA1或2的選擇掣,若選用XLR,必須把機背的撥掣撥到正確的位置,這時RCA的撥掣便自動失效。我看到機內有4隻Lundahl變壓器,裝在獨立的電路板上,是負責平衡電路的;我估計原本設計只有單端輸入和輸出,所以面板上沒有平衡選擇,而要把選擇放在機背了。

面板的4個撥掣分別是電源、啞音、輸入(RCA,1或2),和驅動膽(6SN7或6922)。4個掣都附有相應的LED,不過要注意的是,選輸入1時,LED是不亮的,選輸入2時才亮。最後一個掣是三檔的,撥上是6922,中間是暫時啞音,撥下是6SN7;中間的暫時啞音是防止在聆聽中途切換,會發出不必要響聲。LED也只是在選6SN7時亮著,6922是不亮的。這些亮與不亮的LED,起初也把我弄糊塗了,要用一段時間才習慣。


用在哪裡?

Analog Bridge可以用在哪裡?廠方提出4個建議:

1. 音源與前級之間,

2. 前級與後級之間,

3. 音源與放大器之間(放大器必須有音控),

4. 無源式音控與放大器之間。


老實說,我對Analog Bridge沒有什麼期望,因為它的原意是為全晶體管器材的,而我已經有真空管前級,再加一個膽Buffer,真有用嗎?無論如何,我把它接了在我的SACD/CD機,Soulnote Reference和前級Kondo G-70之間。G-70雖是膽機,但我覺得它偏向中性多一點,接駁了Analog Bridge後,膽味更濃了一點。可能是我的SACD機並不硬聲,G-70亦是有一定水準的前級,所以我不敢說有很大的改善;就好像換了一條訊號線,聲音是有點改變,尤其是在比較6922和6SN7後,兩種膽的特性頗能反映出來,音色是改變了,6922給我更鮮明的線條,6SN7則偏向較柔和。我再把Analog Bridge接在前、後級之間,再試。這次效果更不明顯。我看廠方建議,也說像我這樣膽前石後的組合,把Analog Bridge放在音源與前級之間是較好的選擇。


初試效果不明顯 改變音源再試

總結這兩次試聽,我不會說Analog Bridge無效,但亦不明顯;我相信ModWright不會設計一部沒有什麼效用的器材,我只能歸咎於組合不匹配。另一方面,我們常說,「多隻香爐多隻鬼」,在器材間插入另一件器材,最基本要是不能令原來表現變差;Analog Bridge帶來的改變不大,亦起碼沒有令聲音變差,這點很重要,證明了Analog Bridge的失真確是很低。


不過,這樣的測試結果,我是有點不甘心的,如果Analog Bridge放在「對」的組合上,表現應該不止於此吧!我忽然想起我還有另一部可以播CD的藍光碟機,那是一部數千元的Panasonic DP-UB820。它和我的Soulnote Reference有一段很大的距離,所以我平常是不會用它來作音源的,只是在沒有CD機時(例如早前Soulnote拿回廠upgrade),我會用它作「替工」。它雖然是相對平價,基本上聲音也是不錯的,只是以發燒角度來聽,它仍偏硬、偏薄。


接上藍光碟機 厚度馬上增強

把Analog Bridge接上UB820和前級G-70之間,播〈民歌蔡琴〉。哈!這次分別可大了!最明顯的是聲音的厚度。蔡琴的聲音厚了,連帶立體感也強了,不再單薄!之前我喜歡6922更清晰的線條,用在UB820上,卻感到6SN7的膽味更適合!簡單一句,UB820比前動聽多了!


在UB820做「替工」期間,我盡量不播大型管弦樂。播小品、人聲等都可以,只是細聲一點,仍然是動聽的音樂;但一播馬勒交響曲之類,細聲時沒有氣氛,大聲時更顯出它的缺點,就是「薄」,沒有深度,有時甚至刺耳!這次加了Analog Bridge後,我刻意聽馬勒第5,海丁指柏林愛樂。缺點仍有,但我以較大聲量聽它時,以往的「惡」聲竟被馴服了,我可以由頭到尾聽完它。雖然它仍不能如更高級的CD機,顯現更豐富的細節,但我不需「忍受」它的惡聲,反之,能夠「享受」它的厚度了!


不要誤會,Analog Bridge並沒有把UB820變成一件Hi End器材,它的原意本來就是這樣,它不會增強器材的分析力,不會提升它們原本規格上的不足,卻能減低它的數碼聲,增強模擬味。


模擬器材亦能受惠

雖然說Analog Bridge最好是用於數碼器材上,但我發覺用在模擬器材上亦能受惠。因為它容易接駁,我便順手接上我的唱頭放大器,金嗓子的C-27試一試。放了幾張我熟悉的唱片,發覺如果是原本是好聲的,Analog Bridge影響不大,效果就像用在CD機上差不多,只是多了一點點膽味,兩種膽的聲音特性亦能反映出來;但如果是薄聲的黑膠,有Analog Bridge在,聲音一樣可以加多一點暖意,聽來就沒那麼薄了!例如是King’s College Choir唱韓德爾的〈彌賽亞〉,此碟我雖然很喜歡,但錄音又是偏薄,不耐聽,用了Analog Bridge後,可聽性提升不少。


結語:

我這次試聽Analog Bridge,總覺未能發揮它的最高效能,有些可惜。用在我原本的組合上,效果是有的,但不算大,我只能說,不過爾爾!用在UB820上,反而有驚喜;不過,二千多元的藍光碟機,配三萬元的Analog Bridge,我又不能說是「對」的配搭。但我亦證明了,Analog Bridge用在二千多元的藍光碟機,到十多萬元的SACD/CD機,都聽到或大或小的效果,可以想像如果配搭再到位,例如全晶體管(SS)器材,效果會是更加明顯。我再強調,Analog Bridge不是一部可以提升你器材級數的機器,它只是令音色不那麼數碼聲,或者加點暖音,令聽來更感舒適。我或者可以說它的效果近似換線吧!不過它的功用比換線大,而且又可以換不同的膽來改變音色,加上它的接駁安裝、拆除都容易,好像我切換Soulnote至Panasonic,再到金嗓子,都只是簡單地把前級的接線調過去Analog Bridge,一拔一插,便可以了,隨時試不同的器材,比換線更方便!


規格:

■增益:1 (0dB)■頻率響應:20Hz – 150kHz (-1dB)■失真:< .005% THD■輸出阻抗:< 20 Ohms

■輸入阻抗:100k■重量:18 lbs.■尺寸 (W×D×H):10.5”×14.5”×3.75” (未計凸出之真空管)

■定價:HK$45,800(XLR版) / HK$35,800(RCA版)

■總代理:銀聲貿易公司 · 27687641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6月號第501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180 views

Kommentare


​最新文章
市場動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