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 - The Original Source 最新推出斯坦伯格與波士頓交響樂團三款錄音
top of page

DG - The Original Source 最新推出斯坦伯格與波士頓交響樂團三款錄音


DG 486 4516 (3 LP)

文│Stephen


對於新世代的古典樂迷而言,未必對當代德裔美國指揮家斯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 1899 - 1978)有太深刻的認識。 這位早年已展現小提琴、鋼琴和作曲天賦的音樂人,由於是猶太人,不得不從當時(1938年)納粹治下的德國移居美國。 斯坦伯格因其出色的音樂才能而備受欽佩,他的曲目廣泛,技術清晰而精確,加上他在美國時跟其他音樂家建立與維持的同事關係,期間曾受邀指揮過美國大部份主要交響樂團,而在美國國外亦參與指揮過西歐與英國樂團,當時的樂評認為斯坦伯格的手法,技巧雖然簡約,但也異常飽滿和細緻。


由於斯坦伯格早期作為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取得成功,從1969至1972年(按:斯坦伯格因健康問題,因而任期如此短暫)正式擔任該樂團的音樂總監,期間為DG錄過合共三張唱片而已,但這三款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傑作,至今仍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


其一:

霍斯特 -「行星」組曲

斯坦伯格對「行星」的詮釋不但充滿電量般感覺,更甚者仿若直接了當釋出強橫氣勢。 其中「火星」速度快得令人驚愕,「金星」雖平靜,但氣氛卻令人毛骨悚然! 「木星」龐大而壯麗,「土星」與「天王星」是通常聽到相對正常的節奏,超凡脫俗的「海王星」的無詞女聲合唱,真箇令人有浮沉於太虛的幻象。

「留聲機雜誌」曾有以下評論:「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溫暖、共鳴的音色增進了斯坦伯格的情感。 樂團精湛的演奏與其抒情的能量得到了出色的折射。」


其二:

李察史特勞斯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這個版本的節奏比平常快了一點,以充滿動態感來形容這首以尼采的哲學名著為標題的交響詩。 著名的「開場白」(按:電影「2001太空漫遊」令此旋律雅俗共賞)令人印象深刻,樂團在弦樂和圓號齊鳴的音效非常飽滿。 整體而言,史坦伯格為音樂帶來了生命力和幽默感。 最後一段「Nachtwandlerlied」不但富表現力,而且釋出一種不能言喻的詩意。 正如當年樂團大提琴手Ronald Feldman謂:「史坦伯格採用了非傳統的演奏技巧,要求我們非常專心地聆聽,密切關注他的需要,以及他堅如磐石的節奏 ………」。


其三:

亨德密特 -「畫家馬蒂斯」交響曲,弦樂與銅管音樂會協奏曲

德國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 - 1963)於1934年應當代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之邀而寫的「畫家馬蒂斯」交響曲,其風格很大程度借鑒德國民謠和合唱曲。 首樂章「天使音樂會」(Engelkonzert)的豐富弦樂和絢麗色彩,生動地體驗了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宗教作品畫家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 1470 - 1528)小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和嬰兒耶穌唱小夜曲的形象。 相比於次樂章「埋葬」(Grablegung)描繪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躺在墓上顯得陰沉。 終章受格呂內瓦爾德描繪聖安東尼受惡魔的折磨畫作(按:見本碟封面)啟發,留意最後一段木管樂器奏出十三世紀聖歌「Lauda Sion Salvatorem」,緊接一段銅管合奏,帶來強烈肯定的結論而結束全曲。


斯坦伯格以明快的節奏詮釋首樂章,次樂章鎮定傳神的木管樂相當精緻,終章在適當的時機爆發充滿能量感的大高潮,令聽者相當期待。


「弦樂與銅管音樂協奏曲」為紀念波士頓交響樂團在1931年成立五十週年之時,受庫塞維茨基(Serge Koussevitzky, 1874 - 1951)委約而作。 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斯坦伯格棒下可謂輕鬆駕馭,華美音色與卓越演奏,令人嘆為觀(聽)止。


這一套三張的180克黑膠,是DG成立125週年的The Original Source的全模擬高質復刻製作。高清的音效,頻率響應的伸延和絕低的底噪,為發燒樂迷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12月號第507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Tags:

112 views
​最新文章
市場動態
相關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