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流亡的廻響 — 孰悲、孰無奈,還是重新開始的契機?


ree

BIS-2332 SACD (SACD / CD 雙層碟)


文︱Joseph OSK


人對情感的抒發,喜樂來得簡單,笑容滿面,手舞足蹈,又或來個擊掌,振臂高呼!反過來,對悲傷,慘痛,無奈及茫然的展示,却大有不同,甚至帶點民族性。近年身邊各位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親人及友人有離鄉別井,移居海外,重新開始的考量,這剛好與這碟的主題不謀而合,聽來會有另一番情懷及滋味,引發一些廻響!


韓裔小提琴家 Sueye Park 選取了「流亡」這個主題,以不同的視角去演示因政治或藝術原因而離開故鄉的作曲家的作品。以因藝術原因而離開故鄉的 Enescu 和 Ysaye 的作品與三位因生存威脅而流亡的作曲家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一篇收錄了羅馬尼亞作曲家 Enescu 的作品,描述他童年時遊樂於故鄉的情境。小提琴的獨奏就像個牧遊詩人重遊舊地,獨自謳歌於田原曠野之間,自由中稍帶些唏噓,步伐有些躊躇。尤其在樂章完結時,有種忐忑跌盪,放棄作罷的感覺!


接着是 Bartok 的奏鳴曲,具備匈牙利民族音樂的氛圍,更有獨特的對答環節,演示出與強權爭鋒相對的場面。當中的哀求但又被拒絕,週而復始地出現。雖有訴求及反駁的對答,但這些辯駁和反抗最終都是徒然!第三樂章更描繪着失敗、療傷,鬱鬱不得志而離開故土,被放逐及流亡的境況。幸好在終結章中,作者卻顯現有一番作為,音律轉趨明亮而鏗鏘並具說服力。雖則前景並未明朗,但總可𣈱所欲言!


ree

Ben-Haim 是個從德國移民至巴勒斯坦的作曲家,所以他的音樂帶有濃厚中東猶太的色彩。樂章不時以重覆的樂句帶出其不一樣的風格。以小提琴獨奏的奏鳴曲從開始就以茫然而失去方向,以及雖有掙扎過並祈求突破,但最終亦是不得要領而感到無助!其中Track #7 那無奈和憂怨的樂章,是全碟我最欣賞的一段。尤其是當中每句的尾韻,實在令人憂嘆!


Zimmermann 的奏鳴曲,無獨有偶地與之前兩首的意境十分相似,只是演繹的方式更富有歐陸的色彩,反映了戰後德國年輕作曲家的憂慮,亦突顯了流亡與文化認同之間的深刻聯繫。


以上三個奏鳴曲不單對演奏者有極高的技術要求,對聽衆來說,亦要有高度的集中力,才能意會到作曲人及演奏者所塑造的故事和境況。


最後的一首歌曲是Ysaye Malinconia 的第二樂章,思念故鄉的味道故濃,但來得正面。當中有一種獨自在書房挑燈夜讀,淡然懷緬過去故鄉的情懷,作為此碟的完結篇,我頗為欣賞!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10月號第529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