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 音響評測
- 2 days ago
- 2 min read

文|Kelvin
十三年前我重新踏上黑膠之路,並有系統地購買古典音樂的黑膠唱片,至今收藏已過千張;近年由德國DG復刻的 “The Original Source” 系列,我已收編了不少數量,因為質素的確可以媲美頭版,而且價格相宜,最近推出的馬勒《第二交響曲》,我更加不需要猶豫,我很喜歡馬勒的作品,不計CD,黑膠唱片就有超過50張,當中極少有重複版本。我的第一張馬勒唱片就是第二交響曲,其中一張CD是阿巴多 (Claudio Abbado,1933 - 2014) 指揮維也納愛樂 (Wiener Philharmoniker) 於1992年演出的現場錄音,今次DG推出的是阿巴多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在1976年灌錄的經典版本,兩張黑膠唱片,播放時間總共 80’34 。
馬勒一生總共完成了九首交響曲,大部分都屬於長篇巨著,需要兩張黑膠唱片才能容納,那麼長的交響曲,很多發燒友都覺得吃不消,如果想入手,第一《巨人》和第四是相對上較短(55分鐘左右,一張黑膠搞定)和較容易聽的;《第二交響曲》是馬勒最龐大且最具戲劇性的作品之一,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 (1888-1894) 去創作,標題為「復活」(Resurrection),原題是葬禮,樂曲融合了交響樂、合唱與獨唱,探討生死、救贖與永恆等主題,他最後的樂章是他在出席一位指揮家的葬禮時,聽到教堂響起的讚美詩「復活」而得到靈感去完成的,1895年於柏林的首演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復活》是一首大型的交響曲,共有五個樂章,演出時間多數在80至90分鐘之間,最終樂章就長達30分鐘,包含獨唱與合唱,跟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結構類似,演出的樂團編制是相當龐大的,除了台上所見的眾多樂師、歌唱家和合唱團,後台其實還有一些樂器,例如圓號、小號、定音鼓、大鼓、鈸和三角鐵等的演奏,以營造遠近的立體效果,現場表演更加明顯,發燒友在重播唱片時也可以多加留心。
馬勒《第二交響曲》的錄音版本眾多,其中克倫佩勒 (Otto Klemperer) 和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是經典中之經典,比較近代的就有阿巴多和拉圖 (Simon Rattle) 的演繹,因為錄音技術的進步,較為近代的錄音在音效上也更細緻。阿巴多是近代的指揮大師,他的才華受到卡拉揚的賞識,1966年初次指揮柏林愛樂,1989年擔任客席指揮,在卡拉揚逝世後被樂團票選為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並執掌柏林愛樂超過十年。能夠完成馬勒全部九首交響曲錄音的指揮家屈指可數,阿巴多是其中之一,有些曲目,如《第二交響曲》甚至有多過一個版本,他跟芝加哥交響樂團於1976年合作演出的這張專輯是著名的版本,尤其是黑膠,值得好愛古典音樂的發燒友珍藏。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7月號第52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