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AECSGS-200 接地盒不是改變,而是修正



文|Keith



每當系統調校到一個階段,發燒友的心裡總會浮現那個熟悉的念頭:「還可以再發揮得更好嗎?」當喇叭、擴音機、線材都已到位,接下來的升級方向往往讓人感到苦惱。近年,一個經常被人提及的關鍵——接地悄悄在發燒友之間掀起話題,無論是接地盒還是專用地線,似乎都成為討論區上的熱話。有人說,加了地盒之後,音場開揚了,背景靜了,整套系統彷彿被「釋放」出來。這次我們實測的是來自日本 SAEC 的 SGS-200 接地盒,一款由資深線材品牌推出的高階地盒。它到底只是微調小物,還是真能為你的音樂系統打開另一道「進階」之門?



多重金屬結構

SAEC SGS-200 的設計重點在於主動吸收和抑制系統中的噪訊。它的內部由多層不同金屬板組成,每種金屬對不同頻率的雜訊有不同反應:有的擅長處理高頻干擾,有的則針對低頻雜訊發揮作用。這種層層交疊的設計,就像一道多頻段的濾波牆,能將雜訊分別削弱甚至耗散,減少進一步干擾訊號。這種做法與一些單一導通式地盒不同,它不只是把雜訊「拉走」,而是把干擾「吸收」掉。對發燒友來說,這意味著背景會更寧靜,聲音細節也更容易浮現,而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間進行,不強烈,但長時間聽下來,卻會感受到它確有實效。


金屬 - 介質 - 碳礦複合結構

雖然 SAEC 並未公開所採用的金屬種類,但可推測其選材是經過嚴格測試,利用材料層層遞變,分別抵禦不同類型的雜訊干擾,使高頻與低頻雜訊分別被不同材料吸收或隔離,達至協同效能。在金屬層之間,則填充了一種經特殊處理的混合材料:礦物粒子與碳粒子,以純水為媒介進行固定。這種製法雖少見,但從科學角度來看,礦物具備高介電常數,能夠儲存並吸收電磁能量;碳粒則擁有良好的導電與耗散特性,可轉化高頻噪訊為微量熱能。純水在此階段可能只是製程,用於分散與穩定混合物的暫時介質,完成乾燥後並不殘留導電性。這種「金屬-介質-碳礦結構」的複合設計,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廣頻帶被動濾波與吸收機制,不僅針對EMI,也對器材內部產生的微震動與接地環流提供額外抑制,是一種兼顧電氣與機械穩定性的抗干擾手法。


精工製作

SGS-200 整體結構自材料甄選開始,採用經多重電氣特性測試的導體與非導體組合,確保各層材料在電磁響應上具備互補特性。其組裝並非依賴標準化自動工序,而是由人手方式進行層層堆疊與壓合,確保每一層材料均達到應有的密度與機械穩定性。另外,在交代SGS-200 地盒的實際試聽效果前,小弟想分享一下大家經常探討的問題 —— 駁機殼地還是駁訊號地?根據個人觀察,兩種接法各有支持者:支持機殼接地的一派認為,地盒主要功能在於吸收電磁干擾(EMI)與射頻干擾(RFI),這類雜訊往往集中在金屬外殼與機身接地路徑內,因此直接連接機殼能更有效地將這些雜訊導入地盒進行耗散。這種接法對於背景寧靜度、音場穩定性等方面,特別明顯。而支持訊號接地的另一派則主張,訊號線的地通常是音訊傳輸過程中的參考基準點,如果系統內部存在電位差,雜訊就有可能透過訊號地進入訊號路徑。透過將訊號地「拉」至地盒,有機會消除這些潛在干擾來源,尤其對音質細節與密度有正面幫助。小弟想分享的是,在實務上如若器材有機殼接地的端子,我會傾向先從機殼接地開始試起,原因是這種方式通常較為安全,亦不容易干擾訊號回路的原有電氣結構。而當機殼地接法對聲音改善有限,又或者背景仍有輕微底噪時,我才會嘗試改接訊號接地,例如未使用的 RCA 輸入地腳。當然,接駁過程中需要避免同時多點接地,否則容易引入地迴路效應,反而弄巧反拙。因此,地盒的接法並無絕對,建議用家根據自己系統特性與實際聽感多作嘗試。


試聽環境與器材搭配

在未接入 SGS-200 之前,我重新仔細聆聽了多首曲目,希望對系統原本聲音有一個重新的參照與印象。隨後,我將 SGS-200 連接到EAR Yoshino 88PB唱頭放大器的機殼接地端子,並使用 Oyaide FPSG-2.0Y 地線進行連接。擴音機是Rogue Audio RP-9前級配搭Line Magnetic的LM-603PA 單聲道後級,喇叭則是B&W 804D4。









首先聽聽Wham的〈Careless Whisper〉,未加入 SGS-200時,引子的色士風音色略顯平面,背景的電子合成器聲部有些模糊,尤其是在中頻段,樂器之間的分隔度不夠明顯。加入 SGS-200 後:最明顯的改善是背景的寧靜度顯著提升,整體空間感更加開揚。色士風的泛音細節變得更加豐富,音色更加飽滿且有層次感。電子合成器的背景聲部更加清晰,與主旋律的分隔度提升,使歌曲的層次感更加分明,歌曲中的情感也呈現更好。







再聽 Pink 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專輯的〈Time〉,這首歌曲開場時的音效在未接入 SGS-200 時, 聽起來略顯模糊,音場的深度不足,聲音層次之間的分隔度不夠明顯。中段結他獨奏部分的高頻稍帶尖銳感,讓人聽得有些疲勞。接入 SGS-200後,音效變得更加立體與精緻,每個鐘聲的回響都能感受到空間的深度。音場的層次感顯著提升,聲音猶如從四面八方湧入,營造出極富包圍感的音效。結他Solo的高頻變得更為柔順,聲音的質感更加自然且富有密度,音樂的張力就好像瞬間被提升起來一樣。





總結︰

SGS-200並不是一件帶來那種「立即變得好有味道」的器材,它的變化並不會瞬間改變聲底或音色平衡度。誠言,如果你認為你的系統已經調校到有一個滿意的水平,它帶來的,是一種更細緻、更乾淨、更自然的呈現方式。少了一點背景的雜訊,多了一點空氣感和音樂的餘韻,那些原本藏在音樂深處的細節便會慢慢浮現。也許,聽得久了才發現,那些微小的修正,其實才最耐聽。


規格:

■尺寸:115 x 96 x 43mm■重量:950g■售價:HK$22,040

■代理:音樂世家House of Music Group.電話:(852)3705 590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8月號第527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