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renner & Friedl ART 第 4 代書架式揚聲器以藝術之名重現音樂之魂

ree

文|祖兒


忠實重現音樂本質相信是每一家音響製造商致力追求的目標,然而在商品的層面上往往也需要跨越技術與美學的雙重門檻。來自奧地利的 Trenner & Friedl自創立以來便以獨樹一幟的人手工藝與科學精神,打造出多款被譽為「音樂雕塑」的揚聲器。其中,ART書架式揚聲器更堪稱品牌技術精華的集大成之作,無論外形設計、用料、聲音表現都展現出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最近這款 ART 揚聲器推出了全新的第 4代版本,且看新一代 ART如何在技術與美學上再創新突破。


奧地利手工箱體

Trenner & Friedl 成立於 1994 年,生產基地位於奧地利的格拉茨,創辦人 Andreas Friedl 和 Peter Trenner 都聲稱是「相識於偶然」,然而二人卻有不少共通點,更因同時對音響有著濃厚熱情而一拍即合,一合就是三十年。

以商業角度看 Trenner & Friedl 無論產品設計以至行銷方式都有別於傳統,推出產品的次序更無既定章法,只憑率性而為想做便做。可是,Trenner & Friedl 對旗下產品卻有著極多的堅持,包括堅持採用由奧地利施蒂利亞工匠以手工方式打造的揚聲器箱體,該地區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木材質量優異,為他們的揚聲器製作提供了絕佳基礎。奧地利素來以出色的製琴技術聞名,被譽為製琴師的故鄉,當地不僅有著深厚的音樂傳統,還孕育了許多技藝精湛的木匠,這些條件進一步提升了 Trenner & Friedl 的產品水平。


純天然物料打造和諧美感

選料方面,為了響應環保理念,Trenner & Friedl 在成立初期已摒棄來自瀕危熱帶雨林或未取得FSC (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 的珍稀木材,轉而採用當地種植的硬木進行加工。經過對聲音共振特性的深入研究,Trenner & Friedl 在部分型號中選用了不同密度的樺木層壓設計,從而有效控制箱體內部駐波的產生。此外,箱體內部更以羊毛作為主要阻尼材料,盡可能採用天然物料來製作揚聲器,因為 Trenner & Friedl 認為天然物料不單有助保護地球,而且人耳對人造材質所產生的共振極為敏感,而天然物料的聲音就更讓人感覺和諧。

在設計方面,品牌秉承“Less, but better”的「簡而優」理念,著重於功能性與簡約之間的平衡。廠方認為揚聲器的設計應以實用為主,而非純粹的外形雕琢。雖然風格簡約,但 Trenner & Friedl 產品的復古造型卻別具韻味,既低調又不失美感,能輕易融入各類家居環境,既不突兀,也不搶眼,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生活品味,亦因此 Trenner & Friedl 產品才會予人濃濃的藝術氣息,而少了一份商業味道。


ree

暗藏「黃金比例」奧秘

ART 是一款外形設計緊湊的書架式揚聲器,初代推出於 2003 年,名字來自於知名的色士風演奏家“Art Pepper”,而其實所有 Trenner & Friedl 揚聲器的名字都是取自著名的音樂家及樂隊。雖然來到今代的 ART 已經歷了第四次改版升級,但無論歷代的單元如何改變,它們在外形及體積上都完全沒有變動過,尺寸同樣是 270 x 180 x 300 mm (H x W x D),這個比例其實在小型書架箱體上也較為少見,正面看過去會覺得它體積細小,單元排列也較為緊密,但當從上方看下去時卻會發現它的深度比較闊,其實並不像正面看過去那麼細小;當然,容積大對於低音量感的營造自當較有優勢。有趣的是我們將代理送來測試的一對 ART 放到 Foundation 24” 腳架上之時,從皇帝位看過去視覺上竟極為諧和,更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事實上 Trenner & Friedl 推出的各款揚聲器外觀上都總有著這麼一種「說不出的美感」,美觀的背後可能與廠方在製作過程中巧妙運用了「黃金比例」有關,廠方一直崇尚黃金比例法則,認為它是隱藏於我們對自然美學的普遍概念之中,因此蘊含黃金比例設計的揚聲箱體無論在觀感上以至音色方面都能與環境達至完美自然的和諧融合;如此一來也解釋了 ART 第 4 代何以會與過往幾代一樣都使用了相同體積的箱體。此外,ART 第 4 代的內部接線和專利的接線柱皆是出自同樣講求黃金比例的音響廠家 Cardas 之手,分頻器以全手工焊接,並採用高品質元件及 Mundorf 電容;5” 低音單元錐盆用上小提琴清漆作塗層以優化振膜的彈性、阻尼和剛度,同時防止錐盆共振和失真。箱體方面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樺木製成,標準外飾有環保胡桃木或冷色橡木可選,前面板則備有環保烏木或白色楓木皮,值得一讚是在考慮音色、美感的前提下廠方仍努力維持生態的可持續性。




加入被動式輻射單元

儘管 ART 第 4 代在外形上與前三代完全相同,但今代的發聲方式卻有著極大變化,以往 ART 都採用兩路反射式設計,氣孔設於箱體的後方,不過新一代 ART 卻摒棄了氣孔方式,並換上一個 5” 直徑的被動式輻射單元,換句話說就是由反射式改為密封式設計。這個被動式輻射單元以碳纖維作錐盆,特闊的懸邊比手指頭還要粗,好不誇張,超長沖程的設計相信可幫助新一代 ART 產生強而有力的低頻力量。

理論上,使用被動式輻射單元可有助低頻的擴展及下潛,並且不會形成壓縮,也可避免低音反射氣孔所帶來的雜訊及失真,聲音也較為純淨。的確從規格看上一代的 ART 低頻響應為 50Hz (-3dB),而改用密封箱體並加上被動式輻射單元的新四代 ART 其低頻下潛已進一步延伸至 44Hz (-3dB),好處顯而易見。


1” 環形輻射高音單元

高音方面 ART 第 4 代使用了一個 1” 環形輻射高音單元,單看中間銀色的尖形相位塞就令人想起 Scan-Speak 出品的 R3004 系列高音單元,不過 Trenner & Friedl 從不喜歡表明所使用的是哪一家製造商的單元,只知道這一顆高音單元採用了能量強勁的釹磁鐵,單元後腔設有大型的散熱與封裝,高頻響應亦由上代的 50kHz (-3dB) 提升到 58kHz (-3dB),也可算是一項重大提升。


ree

柔軟圓潤,仿如囈語般輕柔

本次測試以 Matrix Audio 頂級 NT-1 數碼音樂轉盤 + SC-1 外置時鐘及 SS-1 Pro 網絡交換器作訊源,以 Van Medevoort MA360SE 合併式擴音機來驅動 ART 第 4 代。先試聽 Malia, Boris Blank 的《Convergence》,一曲〈Celestial Echo〉馬上展現出 ART 優秀的聲場營造能力,寬弘的場面與深邃的層次配合如剃刀般銳利的細節解析力,構建出充滿 3D 感的夢幻場境。Malia 的音域其實相當闊,但專輯中較為集中展現她優美的中、低音段,而 ART 在這方面的表現亦深深地吸引我,它能抓緊 Malia 嗓音的柔軟、圓潤,仿如囈語般輕柔卻又極富線條感,會讓人不自覺地一首又一首接著聆聽下去;背景電子伴奏的聲音與人聲相當調合,低頻呈現出一種山雨欲來的暗湧氛圍,ART 在量感豐富之中亦藏有深沉的下潛,富彈性又具衝擊力,中、低頻既無虛胖臃脹亦不會乾涸單薄。



ree

人聲清爽 利落鏗鏘

再播《Nils Lofgren - Acoustic Live》中一曲〈Some Must Dream〉,ART 成功重現出“Barns at Wolftrap”場館的暗黑場景,Nil 那把清爽的人聲與輪廓分明的鋼弦結他構成比例精準而立體的畫面,ART 的環形輻射高音單元突顯出結他弦線彈動時細微的振蕩與泛音,歌曲於兩分半鐘後由人聲轉為純結他彈奏,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醉人高潮;充滿顆粒感的結他聲凝練如結晶般,音符起落間迸發出利落鏗鏘的共鳴,毫無修飾的直率表達構建出通清透明的聲底,ART 流露出的結他質感渾然天成,相信這就是 Trenner & Friedl 努力追求以純天然物料還原純天然聲音的最佳憑證。







ree

氣勢磅礴 場面龐大

最後以《John Williams in Vienna》來考驗 ART 的能耐,結果顯示它的能力絕對不可因箱體尺寸而被低估。播放 Mutter 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Devil's Dance〉,ART 展現出驚人的動態規模與磅礴氣勢,更重要的是在龐大場面之下仍能清晰呈現出音場的深度與細節,由最前方 Mutter 的小提琴至到她身後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隊伍,再到後排的打擊樂器及大鼓,每種樂器的層次及定位詳盡而充滿色彩,大鼓與定音鼓強奏時,ART 釋放的巨大能量極具刺激感,低頻的起落速率乾淨利落,下潛質量之高更遠超我們對它物理體積的預期。








總結:

在今時今日講求效率與規格至上的「速食年代」,Trenner & Friedl ART 第 4 代揚聲器代表了一種反璞歸真的堅持及態度,它不盲目追逐浮誇的低頻或刺眼的分析力,而是繼續保留還原音樂根本的初心,著實令人欣賞。對發燒友而言,這對 ART 第 4 代不僅是播放工具,更是與音樂溝通的一道橋樑,加上其手工打造的溫度、隨著歲月增長愈發醇美的木質箱體,以及相信再過十年仍不落伍的聲學設計,都讓 ART 成為真正值得世代傳承的音響藝術品。


規格:

■類型:二路書架式揚聲器■單元:1 x 5”低音單元,1 x 5”被動式輻射單元,1 x 1”環形輻射高音單元■頻率響應:44Hz - 58kHz (-3dB)■靈敏度:84dB (2.83V/1m)■阻抗:4Ω (最低 3.7Ω)■體積:270 x 180 x 300mm (H x W x D)■重量:8kg■售價:$44,800

■總代理:Premier HiFi Limited.電話:(852) 2426 0186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7月號第52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