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tipodes K50 Music Server高級數碼轉盤

文|馬田


當我收到紐西蘭的Antipodes新款旗艦音樂伺服器 K50,聽聞定價接近 14 萬元,我是滿腹疑團,全因 CAS 是另一個生態圈,愛好者本身對電腦、網絡和程式是有高認知能力,可以說是電腦痴,他們會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研究如何組合出一台專門播放音樂的電腦,更會深入去了解現有出售的音樂伺服器,願意付這價錢購買伺服器的用家,縱使不是 CAS 高手,亦至少懂得操作和使用搭配,絕不會是貪方便或因一時衝動,希望只是我個人觀感,目前高端 CAS 是一個獨特的圈子。


簡介背景

我給寫這篇報導定下了前設,本刊的讀者以傳統發燒友佔大比重,故此,有必要事先交代這品牌背景。創辦人 Mark Jenkins於 2004年成立 Antipodes,早期主力製作音響線材。在 CAS 興起的年代 Jenkins 接觸不久便迷上了,正因是喜歡所以花上時間去鑽研玩法,從中更發現 CAS 與實體播放存在明顯差距,問題是出在濾波處理,基於噪聲濾波的原理是提早衰減高頻或低頻,這做法犧牲了頻率帶寬,但早期的 USB 解碼器大多傾向消除噪聲,Jenkins 卻認為 CAS 要播出靚聲,定要處理根本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線路出現噪聲便滅噪,為實踐想法他嘗試設計音樂伺服器。


兩個維度

Jenkins 把研究整理為一套簡單理論,在 Antipodes 網站上公開,我很認同當中某些論點,譬如他說數碼訊號是有兩個維度 ; 幅度 (0 和 1) 和時間 (Timing),以串流播放為例,發出和接收訊號的兩端實為點對點數據傳輸,傳送出的封包會提示接收端傳輸速率,例如每秒傳出多少數據量,但這並不是 0 和 1 數據的上升和下降時間值,雖然串流的過程是不會導致訊號誤碼,即是 0 不會變成 1,不過,傳入解碼線路的訊號若時間有錯亂,轉換後的聲音當然不會悅耳。然而,普遍認為問題出自干擾和噪聲,解決的方法順理成章使用濾波器,但用後頻率帶寬會變窄,最終使解碼效果欠缺自然,這是 Jenkins 一直覺得不滿的主要原因。



為品質定出次序

Jenkins 想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整訊源時脈 ( Re-Clock),把完美的訊號方波傳到解碼器,他對網絡、USB及數碼 (I²S、AES/EBU、同軸、光纖) 輸出分出品質等級,他的邏輯是網絡和USB傳輸均不帶有時脈訊號,解碼器接收訊號後便需要進行大量的處理,因應處理器的高速運算,過程產生了噪聲,而數碼輸出是帶有時脈訊號,變相減低了處理器的工作量,噪聲自然也降低。Jenkins 進一步提到,近數年興起的 “數碼洗水器” 其實是相同的概念,若用此說法順藤摸瓜,不難看出發燒網絡交換器和 USB 洗水機的效用也是重整訊號時脈,只不過處理手法不同而已。據 Jenkins 所指理想的輸出順序,首位是 I²S,原因是這制式能傳送高於 192kHz 數據,並具有獨立時脈,至於次位和第三位是 AES/EBU 和 S/PDIF (同軸/ 光纖 ),雖則有分別,但 Jenkins 認為兩者的落差是可以透過優質訊號線補償,其餘的網絡和 USB 也是把重整時脈的工作交由解碼器進行,兩者之間的取捨很視乎器材的介面,像 K50 般具有多組數碼輸出, Jenkins 建議使用數碼輸出,如解碼器具有時鐘訊號輸入,也應同時連接 K50 的時鐘輸出,這樣便可獲得理想的播放效果。


幾近完美的架構

綜合上述各項論點,能看出 Jenkins 的理念是從源頭修正,實際做出來的 K50 到底會是怎樣的機器呢 ? 說到源頭根治問題,首要處理就是主基板,常見的主基板是沒有分電腦或音頻專用,用作建構音樂伺服器定會有質量衝突,為此,Jenkins 與兩間主基板生產商特別訂購一批按他要求製作的貨源,以供伺服器及播放這兩部份使用。下一步是優化線性供電,除了伺服器和播放輸出部份,餘下便是時鐘模組,每部份由獨立高速低噪專用線性供電,主要是考慮到工作時各部份電壓升降有異,伺服器部份負責管理及串流訊源,播放部份主管各組輸出,其中數碼輸出由 FPGA 芯片控制,包括重整訊源時脈、地氣隔離及確保各組匹配阻抗輸出。值得一提是由於 K50 重整了訊源時脈,假如由它為解碼器提供主時鐘訊號,便即提高了器材的配合度,大為減少出錯的機會,並不是說 K50 內部使用的時鐘比解碼器更強大準確。


先見之明

硬件配置方面,儲存方面提供了 3 個 SSD 插槽,總上限支援 24TB 容量硬盤,另提供 2 組 USB 3.0 Type A 端子,以便外掛隨身硬盤,順帶一提,Jenkins 對數據儲存首選是伺服器內存 SSD,其次是 NAS,最尾是雲端,這包括了網絡音樂平台。除了兩組硬盤專用 USB 端子,另備有 2 組 CD Ripper 專屬 USB 3.0 端子,說起來,K50 未面世之前,Jenkins 已完成了垂直整合產品,除了 DX、CX 和 EX 這數款音樂伺服器之外,還有 CD Ripper P1 和重整訊源時脈器 P2 ,K50 雖則結合了伺服器和訊源 “洗水” 兩大角色,剩下來就是由 USB 端子來連結 P1 以達到完善功能表現。輸出部份提供了兩組I²S ( RJ45 網線/ HDMI )、3組 S/PDIF ( 同軸、光纖、BNC),另加 1 組 AES/EBU 及 BNC 時鐘輸出。



電腦底子

看 K50 機內的佈局,我感覺它跟目前的高級音樂伺服器,設計上的分別是 K50 從電腦 DIY 角度出發,其他音樂伺服器是由音響角度建構,從基板 CPU 散熱便很清楚了,是用銅管連到鋁合金散熱板上,而供電部份也有些不同,K50 利用散熱板隔離兩個大變壓器,上文提及的 3 組獨立線性供電,實際是 3 份相同電路,每份僅配置小量穩壓電子元件,兩支電容也是一大一小,所以充電和放電的時間同樣快速,套用音響的說法就是高回轉率,認真來說,K50 的供電部份確實在音樂伺服器之中可說是強大設計,對播放效果當然是有幫助。另一方面,K50 的操作在網絡上進行,或使用 Roon 這類第三方控制 App,因而機體不設顯示屏,主基板也不會有顯示咭,換言之,有機會產生噪聲的元件或線路板都不存在機內,這已經是可做範圍內的最大程度了。


網絡上設定

正如上文所述,K50 用了電腦的角度出發,在操控方面的角色就是開放式平台,出廠前預設了多個伺服器程式,包括 Squeeze、Roon、MinimServer、MiniDLNA、Sonos、HQPlayer、Plex,視乎用家習慣使用那個程式。而 K50 是沒有專用 App,要麼從以上平台的 App 來操作,要麼在瀏覽器輸入 K50 的 I.P. 地址,我相信 Roon 用家在播放音樂時不會感覺有困難,但是播放的設定和連接 Ripper 擷取 CD,甚至是管理音樂庫則仍需要在瀏覽器進行,要是不習慣這種操作方式的用家,或會感覺不像其他伺服器般方便。提到擷取 CD,或許是我與 K50 相處的時間未夠長,了解不深入,測試期間我連接了普通的外置 CD-Rom,雖也成功轉存音樂,可是格式和儲存資料夾都不由我選擇,似乎是硬性規定使用 flac,檔案亦是存在一個名為 flac 的資料夾內,起初不清楚它的做法,找了一會才看到擷取的專輯,最後要提的是外掛硬盤 ,在連接後也要進入設定內選好資料夾,這樣才可使伺服器程式載入歌曲,凡此種種對某些用家來說,是需要點時間來適應。





同步時鐘

今次測試 K50 碰巧遇上 Gryphon Commander 前級和巨獸 Apex Stereo 立體聲後級,驅動的喇叭是 Dynaudio Platinum Evidence, 使用的解碼器是瑞士 CH Precision C1.1,通過 AES/EBU 數碼連接,過程裡發現,需要進入 K50 的設定選擇輸出方式,當連上網頁便看見伺服器和播放是分開管理,輸出歸播放管理,點進頁面是看到有 3 主項選擇 ; 輸出平台、輸出介面、DSD 輸出 (原生/ DoP),操作還不算是複雜,這次選擇由 Roon 播放,Roon 提供的聲音設定我沒使用,乾脆聽 K50 重整訊號時脈後的效果。先播放在 K50 擷取的檔案「Jocelyn B.Smith Live In Berlin」,或許是我對 flac 一直沒好感,覺得 WAV 比它好,至少無需要解壓,這次聽〈My Way〉未有驚為天人的感動,聽感就如播放 CD ,可是話得說回來,經大喇叭播放而聽不出瑕疵,即等於說 K50 的數碼輸出與高級 CD 播放器平起平坐,播這首歌時我還未有將 K50 的時鐘輸出連接到 C1.1 解碼器,當感覺它未完全與 C1.1 同步,效果是有板有眼,隨後便把兩機進行同步,再次重播〈My Way〉,人聲明顯比剛才圓潤,整體聲音的和諧度及細緻度亦同時提升,這是因為訊源和解碼使用了相同的訊號時鐘,產生了最高協調效果,無論主時鐘的抖動是多或少,都不影響同步後的表現,當然,發燒友若然拿身價逾 10 萬元的時鐘連接解碼器,聲音定會有不同,我想說的是同步與精度是兩種不同概念,從中也帶出一點,高端音樂伺服器若是提供時鐘輸出連接,對解碼器是有很正面的幫助,用家選擇解碼器來搭配 K50,盡可能選具有時鐘輸入,這樣便可做出全面效果。


High End 本色盡現

之後我把儲了音樂庫的隨身硬盤掛到 K50,以便播放熟悉的歌曲,雖是外掛方式,但實際聽到的效果,圓滑和流暢度均與讀取自 SSD 的表現接近,我估計 K50 播放訊源的方式是跟隨過往做法,把數據先緩存在記憶體,然後經過重整時脈後輸出,這做法對於音源是否外掛已經沒多大影響了。在播放玉置浩二〈酒紅色的心〉、Perry Martin 〈Hotel California〉、山本剛爵士三重奏六本木 Misty 現場錄音... 等等歌曲,均聽到音樂有活生感覺,低頻有極佳凝聚力,音質扎實之中是有彈力,更重要是音場從容寬闊。若我把 K50 看作為數碼轉盤,在配合 Roon 播放確有 High-End 聲音特質,它能滿足到對 CAS 有極高要求的玩家們。





總結:

來到總結部份,應當分享測試過程的一點心得,先說播放平台的選擇,個人認為是非 Roon不可 ! 由操作以至聲效,Roon明顯優於其他選擇。其次是輸出的選擇,我試了 K50 的 USB 輸出,連接 Goldmund Telos 7 NextGen合併式擴音機,清晰度和通透度確是稍低於 S/PDIF輸出,即暗示 K50 的強項在數碼 “洗水” 。最後就是聽網絡串流也有一定水準,但要求最高效果,還是要從硬盤播放。總的來說,我認為 K50 的表現達到 High-End 轉盤水準,不過,用家需要懂得操作及解碼器能夠配合,否則,它會表現得平凡。


規格:

■輸入介面:USB 3.0 Type A×4 / RJ45×2 / HDMI×2■輸出介面:BNC×2 / AES/EBU×1 / 同軸×1 / 光纖×1 / HDMI×1 / RJ45×1■支持取樣率:PCM 16bit - 32bit, 44.1kHz - 768kHz / DSD64 - DSD512■尺寸 ( W×H×D):445×120×370mm■重量:19kg■定價:HK138,000

■總代理:ECT 毅智科技.電話查詢:(852) 3188 0767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2年10月號第493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502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