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音響拼圖的最後板塊 CH PrecisionD10 SACD/CD 轉盤
- 音響評測

- 6 hours ago
- 11 min read

文︱大草
由電子工程師Florian Cossy與數碼軟件工程師Thierry Heeb在2009年創立的瑞士高級音響品牌CH Precision,短短十多年光景便已經從一個不見經傳的陌生廠牌,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發燒友公認的世界級極品音響殿堂的中堅份子,這完全是因為兩位創辦人不但擁有頂尖的電聲工程和數碼設計技術,同時也為自家品牌定下高瞻遠矚而又非常明顯的發展路向:
首先當然是開發出最高質素的音響器材,並且以最先進的軟件程式作為主導的控制系統,而器材則以模組插咭方式作為整體設計和結構的基本骨幹,換言之所有CH器材都會擁有近乎無盡的升級空間,就算數碼技術不斷進步,也可以透過更換模組而不會變得落伍,用家也毋須浪費資源換掉整件器材,同時,CH廠方也可以通過更換模組的陣列和增加機箱的數目,把兩聲道器材升級成為單聲道版本。當CH憑著創業作D1 SACD/CD播放機,與及相繼推出的C1數碼/模擬控制器和A1兩聲道後級放大器的超卓音效,再加上使用上的靈活性,在全球的音響圈引起極大的迴響,並且積聚大批忠實的用家。當CH的經營狀況上了軌道之後,廠方便按照既定的發展藍圖,陸續推出整個1系列的其他器材,包括X1外置電源供應,L1雙單聲道前級放大器,M1兩聲道參考級功放,P1雙單聲道唱頭放大器,I1全功能合併放大器,最後以T1 10M外置時鐘完成整個1系列的設計,歷時接近十載,期間D1和C1亦成功透過更換模組而升級至D1.5和C1.2。


拼圖的最後板塊
當CH推出整個包括數碼和模擬器材在內的1系列之後,這個瑞士品牌的產品在全球Hi-End音響圈已經建立起一個頂級器材的形象。廠方在2019年迎來了第一個十周年紀念之際,宣佈開發出一個更高層次和質素的嶄新旗艦系列 —— 10系列。Florian表示他和CH設計團隊需要為這個10系列的器材從新設計線路板,嚴格挑選每一件將會採用的電子元件,採用超重量級分體電源供應,升級至單聲道版本的時候會有更大的靈活性,同時亦維持以軟件程式控制系統來主導操作。由於這個新系列的設計和製作過程非常艱鉅,所以第一波產品L10身歷聲前級和M10身歷聲後級要到2021年年底才可以正式面世。跟著便輪到C10數碼解碼器和P10唱頭放大器陸續登場,此外,由於T1 10M外置時鐘的設計與功能已經是目前市面上最先進和最強的版本,所以T10與T1除了面板的設計和型號的數字會有所分別之外,整件外置時鐘的設計、用料、製作與及售價都是一模一樣,選擇那一個型號相信用家都會心中有數。到了今年慕尼黑音響展,CH宣佈將會推出C10的優化版 —— 把C10數碼解碼器原來的功能分拆成兩個獨立機箱處理:C10 Conductor負責管理數碼訊源選擇,分析輸入訊號的相位與頻率,通過多重DSP模組為升頻訊號作同步處理,並且利用實時分析為Master DAC機箱提供準確的調節時鐘訊號指令。換句話說C10 Master DAC機箱只是通過廠方專用的CH Link連接線專職數碼/模擬轉換功能,並且免除受到DSP產生的高頻噪音干擾。由於C10 Conductor擁有自己的分體電源機箱,而C10 Master DAC又可以進一步把左、右聲道的數碼/模擬轉換模組分拆成獨立分體電源機箱供電,所以CH最高標準的C10數碼解碼器將會是5個機箱的組合。此外,CH也在展房內首次展出整個10系列拼圖的最後一件板塊 —— D10 SACD/CD轉盤。
統一外觀
一直以來,CH的器材都有一個全球獨有的特點,那就是除了後級放大器之外,其他所有1系列的型號都是採用尺寸完全相同的銀灰色鋁合金機箱,面板中央的AMOLED顯示屏也沒有分別,唯一不同之處是面板的右邊是否設有大型的雙重功能旋鈕而已。想不到如今旗艦級10系列的機箱設計也是與1系列同出一轍(同樣是後級除外),外觀上的分別只是面板左邊的立體浮雕由1系列的弧線轉為直線,顯示屏的右下角印上10系列型號的字樣,與及頂蓋刻有大型的CH商標而已。最頂癮的地方是10系列器材的分體電源機箱面板上的顯示屏,其實只是一塊裝飾用的黑色膠板,並沒有任何顯示功能。Florian表示這種機箱設計,除了令用家擺放CH器材的時候有統一性的外觀協調感之外,為器材升級更換模組插咭的時候也毋須更換機箱。至於這兩個系列在外觀上看不見的分別,除了完全不同級數的內涵之外,還有那安裝在機箱四角的4支賽鋼長腳釘尖端部分的物料,1系列是硬化鋁,10系列是鈦合金。


精緻的製作工藝
當我們見到D10真身的時候,不但被其精雕細琢的完美製作工藝所折服(銀灰色的鋁合金機箱雖然看似平平無奇,不過只要你用手觸摸,特別是接合的角位,那種精準滑溜的感覺著實令人讚嘆!),也被這一套嶄新SACD/CD轉盤的驚人重量嚇了一跳(主機重41kg,分體電源重23kg),畢竟,在音響展房間看見的D10都只是走馬看花,如今近在咫尺親身耳聞手觸,感覺自然震撼得多。先講D10的主機,外型和其他10系列型號完全相同的機箱當然是看不出什麼端倪,只是面板的右方設有5粒包括開關電源和操作menu功能的小按鍵,不過頂板就精彩得多了,因為D10是機頂揭蓋入碟的光碟轉盤,所以近前方中央的位置有一個鑲有暗黑色膠片的圓形鋁合金頂蓋,右手邊同樣有5粒小按鍵,分別用來控制重播/暫停、下一首、前一首、停止和開關頂蓋等基本操作功能。當按下開關頂蓋的按鍵,頂蓋會通過一份馬達裝置,首先會垂直升起,跟著左轉90度露出碟倉的位置,這個時候碟倉圓形開口的邊沿會亮起白光作為照明,放好碟片之後再按下按鍵,頂蓋便會轉回去再降下密封倉口,頂蓋下方安裝了一個小型的磁吸CD壓來穩定碟片。主機的背板非常簡單,除了音響訊號和雷射機芯兩份獨立電源供應輸入端子之外,便只有一份包括AES/EBU、Toslink光纖、CH Link與SPDIF同軸四份端子的數碼輸出模組,一份包括輸入和輸出BNC端子的時鐘同步模組,與及維修和升級專用的控制模組。
超級雷射機芯
拆開頂蓋,最吸睛的當然是那份重量超過13公斤的MORSE雷射機芯(Mechanically Optimized Reading & Stability Enhancement),這份超重量級的雷射機芯除了雷射光頭和伺服系統是D&M的出品之外,全個機芯裝置都是出自CH設計團隊的手筆,包括由黃銅製作的核心金屬部件與及鋁合金製作的機芯支架,令到整個雷射機芯工作平台取得重量和內部阻尼的絕佳平衡點,導致平台非常寧靜和大幅減少寄生振動,最後這個工作平台再用4隻高效的alpha-gel吸震機腳懸浮在機箱底部,有效隔離外來的震動和機箱產生的機械噪音。這個MORSE雷射機芯平台還設有一個精準的圓形水平珠,令用家可以調校出準確的水平播放平面,進一步優化雷射機芯的讀碟改錯能力和準確度。此外,D10主機還設有14支印有CH嘜頭的68,000µF濾波電容,總電容量高達952,000µF。
至於分體電源機箱,兩大一小三隻環牛為D10提供充沛的電源供應,小型環牛是專門為電源開關和待機供電,濾波電容水塘陣為18支印有CH嘜頭的27,000µF電容器,總電容量為486,000µF,換句話說整套D10 SACD/CD轉盤的總電容量為1,438,000µF,比起市面上不少名牌後級的電容量還要多出一大截!CH為D10設計如此龐大的電容陣,除了可以提供超級充裕和源源不絕的電能儲備之外,還可以大幅降低電源噪音。







超級音效
由於本刊試音室早已是使用D1.5 + C10 + X1 + T1五件頭CH數碼訊源組合,所以只要把D1.5和X1換上兩件D10便可變身成為全套CH 10系列的旗艦數碼訊源,音效的提升會去到什麼境界可以即時分曉。配搭器材為本刊的參考組合 —— Dan D’Agostino Momentum C2前級 + Momentum M400 MxV單聲道後級推動Dynaudio鉑金證據揚聲器,線材以Nordost Odin 2為主。


當我播放「The Wonderful Sounds of Female Vocals」專輯Joan Baez的〈Brothers In Arms〉,發覺音響器材果然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電子合成器奏起熟悉的音樂引子,到Joan Baez那把清晰、幽怨而又充滿控訴力的唱腔唱出「These mist covered mountains...」低音結他和套鼓相繼加入,把這首充滿反戰意識的歌曲漸次推上高潮,D10很明顯能夠播出這首歌曲內的更多細節,Joan Baez歌聲的起承轉合,感情起伏來得更加明顯貼肉,器樂的連貫性和質感表現得更出色,整首歌曲的感染力爆哂燈!

播放「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的其中一個天碟級版本 ——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演出。這一首是需要非常龐大樂隊編制演出的交響曲,D10重播出來完全沒有半點牽強,不論是舞台後遠處吹奏的小號和法國號,最大弦樂編制的提琴、豎琴、管風琴、眾多的木管樂和銅管樂、與及大型的敲擊樂組、女高音和女中音兩位獨唱家、與及整個Westminster Choir合唱團的演出,都播得非常清晰、細緻、層次分明,最弱音和最強音的龐大動態對比,每一件樂器的獨特音色,D10都播得栩栩如生,爆棚樂段來臨時,試音室的每一吋空間都充滿著音樂的能量,令人產生身處錄音場地紐約Avery Fisher音樂廳現場觀賞的幻覺,全套CH 10系列頂級數碼訊源開聲果然非同凡響!
結語
雖然現今數碼串流播放盛行,CD機的銷情明顯放緩,不過高質素甚至是超級音效的產品依然是陸續有來,證明這一個範疇仍然有一定的需求,畢竟有很多發燒友手上擁有SACD與CD的數量實在非常龐大,CH D10的出現正好為那些擁有CH高階數碼播放系統的用家劃上完美的句號。
D10規格
■播放光碟:CD, CD-R, CD-RW, MQA-CD / SACD(單層或雙層)■體積:主機/電源供應:440闊 x 440深 x 133高(mm)■重量:主機41kg 電源供應23kg■零售價:HK$780,000
■總代理:CH Precision HK.(852) 9156 0322
將透明感放大到極致
文|祖兒
不得不向瑞士機械工藝致敬!當首次接觸 CH Precision D10 旗艦分體轉盤的真身之時,一下子已被它的電動倉門所吸引。不過,除了「好玩」之餘它的迷人之處還有「靜」,工藝之超卓由此可見。而更震撼我的並不單是碟倉的「靜」,還有它的工作聲音以至重播時的底噪表現都「靜」得異常誇張,以致令播放時聲音的通透度與真實性都能徹底浮現。

播放《Crystal Cable Infinite Musical Journey》SACD 中 Maxim Vengerov 現場演奏的一曲〈Csardas〉,小提琴音從左至右輕輕流動,彷彿能感受到 Maxim 拉弓時的每一絲動作以及力度變化,錄音工程師在處理殘響時非常巧妙,讓音樂廳的天然殘響與小提琴聲完美融合,既保留了現場演奏的真實感,又避免過度混濁,讓每一個音符都清晰可辨,而這一切一切都盡收 D10 的精妙分析力之下。無論是悠揚的慢板旋律,還是後段充滿熱情的快速段落,D10 的音場層次感都保持著絕美的平衡,令聆聽者彷彿置身於演奏現場之中。
最讓人著迷的,是 D10 將小提琴的滑音和快速跳弓等講究瞬態響應的「考機位」都準確詮釋,成功將這些細節還原至近在咫尺,從琴弦與弓毛的細微摩擦聲,到 Maxim 在高音區拉奏時的微妙音色轉換,全數都被精確地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 Maxim 的每一次揉弦都帶著濃厚的情感,而 D10 除了清晰度以外還能將他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傳遞過來。

再來是張學友《愛、火、花》MQA-UHQCD 中的〈生命的插曲〉,學友以其深厚的聲線帶出當中的細膩情感,在這張 MQA-UHQCD 版本中原有錄音的細節被大幅提升,讓學友的聲音聽來更具質感。歌曲一開始 D10 已展現出清澈明亮的鋼琴聲,與背景弦樂交錯出一種溫暖而感性的氛圍,甚至可以清晰地聽到鋼琴按鍵敲擊琴弦的微妙聲音,這種豐富的空氣感是舊版 CD 所難以捕捉的。學友的聲線在這首歌中展現得尤為真實,D10 將他演唱時的每一絲細節,包括氣息、咬字的力度變化、甚至是些許的喉音與鼻音都緊抓下來。特別是在副歌部分,學友的情感逐步推進,音響效果的層次感也隨之提升,背景的弦樂與和聲為他作出完美襯托,卻又完全不會喧賓奪主,反而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情感張力,而這種張力在 D10 之中得以完整保留。無論是低音的沉穩還是高音的嘹亮,每絲細節都能讓我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遞進與釋放。

最後播 Rebecca Pidgeon《The Raven》MQA-CD,這張「老」專輯以純淨透明著稱,一曲〈Spanish Harlem〉在 D10 的高解析度加持下,這種透明感竟被放大至筆者前所未見的極致境界,Rebecca 不沾煙火似的嗓音纖毫畢現,細微如換氣、尾音顫動、喉底以及唇齒間的微弱動作等,D10 都能巨細無遺地透現開來。此外,D10 在背景樂器的處理方面亦同樣使我驚歎,起首的低音提琴聲音渾厚而具質感,同時卻能聽出琴弦震動的微細變化,接著的鋼琴聲音溫暖流麗,琴鍵的起落伴著輕盈的泛音共鳴都讓琴體的描繪更見真實;然後是跳出音場的沙槌聲,還有靈動剔透、定位鮮明的小提琴,再加上柔潤而帶光澤的結他,構成比例精確,音場呼之欲出的宏大畫面,也使得我對這部 D10 旗艦轉盤欲罷不能!

剛柔並濟
文|鍾啟源
採用Top-Loading設計的雷射唱盤,除了上世紀曾經流行一時的便攜CD機以外,印象中都需要用家自行在唱片上加置唱片壓才能有效運作,不過瑞士CH Precision最新推出的分體電源旗艦SACD/CD機D10雖屬Top-Loading設計,但卻不必另加唱片壓便能完美運作。
這種方便用家的設計,來自他們突破性的自動開關碟艙頂蓋結構。巧妙處在D10的碟艙頂蓋底部有個浮動裝置,既提供壓穩高速旋轉數碼碟的效能,亦在頂蓋關閉後把整個碟艙完全密封,徹底隔離外來干擾;內部干擾則交由特別炮製的MORSE機芯配以四隻Alpha-gel隔離腳作懸浮支撐結構負責徹底杜絕,鋁殼配黃銅芯的重量級MORSE複合結構有效抑減低至20Hz的震動影響,讓D10的拾訊機能特別精準穩定,配合分體電源和井井有條的電路編排,內外兼施,讓各類干擾都消失於無形!

煥發生生不息大自然感覺


機身造型與D1.5大同小異但操作卻大相徑庭的D10,高分析力聲底持久不變保留CH Precision固有特質,然而革新設計配合重量級機芯強化,明顯令到聲音精細密致緊湊度和低頻延伸力都獲提升。聽Chris Botti在他的音樂會現場錄音《Chris Botti Live in Boston》SACD中與Boston Pops Orchestra作為壓軸一曲的〈Time to Say Goodbye〉,便美不勝收地表現得淋漓盡致,Chris Botti在前而樂團在後的音場再現渾然天成,隨心所欲的小號吹奏如夢似幻,促成充滿感性魅力的銅管聲顯得格外扣人心弦。Chris Botti神乎奇技的操控手法和演繹方式,讓小號聲表現出一種全無沙石的白璧無瑕感覺,在底噪更低的D10複合金屬結構下更覺纖毫畢現,配上豐滿和諧的管弦樂團演出,悠揚悅耳處在水乳交融互相呼應下相得益彰。重播白建宇的莫扎特鋼琴獨奏三部曲,受惠於精準無誤的D10拾訊效能,有助正確反映如水晶般通透自然的鋼琴冰清玉潔一面,在閱歷豐厚的白建宇「反璞歸真」流暢中帶童趣演出下,不落俗套的感性純真音效,讓每粒琴音都是那麼幼嫩清新地平衡細膩,清泉般純淨澄明音色,把莫扎特純真可愛真性情本質盡現地完美彰顯,剛柔並濟的敏感優雅演繹,使樂曲無論快慢節奏都是那麼真摰迷人。Janine Jansen與奧斯陸愛樂樂團合演的西貝遼士小提琴協奏曲,亦因D10那靜如處子和動若脫兔的動態變化而煥發出生生不息大自然感覺,揮灑自如的演出盪氣迴腸,配合D10恰到好處的表現力,使慢板樂章與滿載著動感與活力的終曲構成妙趣橫陳的強烈對比,愈來愈趨熱情的澎湃演出,更讓樂曲開始時所帶北歐冷冽氛圍反覆徘徊在我腦海中不斷流轉,一氣呵成的首尾呼應效果值得細心品嘗!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7月號第52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