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a Benedetti《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 音響評測
- 8 hours ago
- 2 min read

Decca 487 1016
文︱鍾啟源
香港樂迷或者都會記得,受到疫情影響關係,香港大會堂在慶祝60周年時,別開生面地舉辦了兩場銀幕版演奏會,其中第二場節目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正是2020年獲取格林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的Nicola Benedetti,其實她在獲取格林美獎往後一年,於英國倫敦Alexandra Palace Theatre與Aurora Orchestra錄製了被稱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讓人引頸以待的是次演錄俱佳錄音製作,直到現在終於正式推出唱片,這與成立於2005年的Aurora Orchestra在今年慶祝20周年相信總有多少關係,加上是次演出實屬這樂團自成立以來首次進行全憑記憶的錄音演奏,紀念價值因此特別高,而在實際聆聽時,我發覺樂團與獨奏樂手存在著有種相當深入和親密的溝通,水乳交融的合拍演出,把這種微妙關係發揮得淋漓盡致,相信這是今次記譜演奏帶來的重要成果之一!
按古典時期標準而言,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篇幅較長,而論到小提琴技巧要求,更毫無疑問地高,當中無遮無掩的極高音樂段之多,在當時來說可謂前所未見,且小提琴由低至高和由高往低的音頻轉換,持續不斷地頻繁急促出現,演奏這些樂段時需要純淨音色,手指也要適當地額外施壓。Nicola拉奏這首作品時,每個部分都顯得自由靈活地從容不迫,加上作品中附有由她創作的華彩樂段作潤飾,演奏起來特別神彩飛揚,而她與樂團相互交融的一氣呵成表現,更完全擺脫同類創作通常都會出現的「伴奏」束縛,獨奏樂手如今緊密地與樂團持續交流,和諧效果環環相扣,完全不覺任何從屬關係,加上每位樂手處身演奏台上的位置亦都經過獨特編排,錄音處理又配合得宜,帶來美不勝收的樂韻表現和立體音場效果,無論是古典樂迷還是發燒友都必然會被其吸引。
其實貝多芬在創作這首作品時,以突破當時傳統的革命性方式把定音鼓角色全面加強,產生的特殊關係,更使由五下定音鼓揭開序幕的第一樂章,彷彿變成了小提琴家與定音鼓之間的對話,而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Nicola在無受拘束的演奏氛圍下,在演奏這個從容的快板期間,經常移玉步走近她的二重奏夥伴定音鼓旁邊,配合巴松管美妙絕倫的演出,令到演出流露出一種完全解放的自由感,優雅又色彩豐富的創新氣息相得益彰。與此同時,Aurora Orchestra首席指揮Nicholas Collon考慮樂曲中木管樂器所起作用,在領導樂團進行是次錄音時,還刻意把木管樂器的位置安排靠近前端,接近Nicola身旁,木管樂器與小提琴獨奏緊密「交談」,散發出令人特別陶醉的迷人氣氛,發燒友在聆聽此作時,不妨特別留意相關安排!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5月號第524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