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兩套新世代詮釋的蕭斯達高維契協奏曲

馬友友-蕭氏第一及第二大提琴協奏曲

ree

DG 486 6949 (CD) / 486 6950 (2LP)

文〡Stephen


馬友友與指揮家尼爾森斯跟波士頓交響樂團,於2023年10月期間,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演奏蕭斯達高維契 (下稱:「蕭氏」)兩首大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一,和G大調第二,顯示出馬友友不僅是世上著名的大提琴家,一位文化大使,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同事情誼的人。 馬友友和尼爾森斯所展現的深刻默契,二人在不斷增強的緊張感和探尋的悲情之間,進行了一場憂鬱的音樂對話。


蕭氏的降E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於1959年,該曲目的四個樂章,是蕭氏獻予他的好友羅斯卓波維奇,同年並由他首演。 到目前為止,這是兩首蕭氏大提琴協奏曲之中更受歡迎,而且是更為緊湊的一首,蕭氏認為創作這首樂曲的動力,乃源自他對於早期作品的欽佩。 樂曲時而俏皮,時而嚴肅,時而諷刺,時而叛逆,其中一支號角與獨奏的大提琴「陰謀詭計」形成鮮明對比。 馬友友的「蕭氏第一大提協」激發的活力十足,他以粗獷的反抗風格在樂曲的開頭建立起強大的勢頭,樂團則以近乎喜劇般的手法襯托。 華彩樂段部分,馬友友從容地釋出華美的技巧,旋律有若巴赫的雙音之中匯聚,既令人眼花繚亂,又傳遞出頃刻之間的莊嚴。


僅僅七年之後的1966年,蕭氏第二大提琴協奏曲誕生了,這跟他的「第一」是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幽暗之處比比皆是。 首樂章是一首灼熱的輓歌,陰冷而有一種宿命論般的風格。 第二樂章模仿街頭小販的喊唱,接著的終曲徹底地把能量釋放,在熱熾的高潮過後,獨奏在滴答作響的敲擊樂伴奏下逐漸放鬆。 馬友友在抒情樂段注入一種昏暗和深情的音調,同時把優美的氣質與能量感揉合一起,營造出一種古怪離奇的性格。


更具反思性和內省性的「蕭二大提琴協」比「第一」上演的次數更少,馬友友與尼爾森斯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對這兩個曲目有最好的整體規劃。 馬友友擁有獨一無二的想像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演奏蕭氏這種高難度的大提琴協奏曲時,他那令人信服的廣度、深度以及他的人性無不彰顯。


DG錄音團隊在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的臨場感逼真,樂團與大提琴的平衡度恰到好處。CD效果已經不俗,雙黑膠的音色與效果更上一層樓,值得識貨的黑膠友購入欣賞、收藏。




王羽佳的蕭斯達高維契

ree

DG 486 6956(CD)/ 486 6957(LP)

文〡梁錦暉


作為王羽佳的鐵粉,我當然絕對不會錯過這張蕭斯達高維契專輯,它的內容包括王羽佳跟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帶領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第一及第二鋼協,她獨奏的四首前奏曲及兩首賦格曲。有留意DG最近為紀念蕭氏逝世50周年推出的 19 CD蕭氏特集(詳見「音響技術」523期Stephen兄的介紹),不難發現套裝已經包含同樣的兩首鋼協錄音,但卻沒有這張單碟專輯的六首獨奏作品,所以就算你已經擁有 19 CD蕭氏特集,也省不了買下這張專輯的銀両,除非你不喜歡王羽佳的演繹吧!


先講蕭氏兩首鋼協,它們堪稱20世紀音樂史上的奇作,既充滿個人風格,又暗藏時代密碼。


第一鋼協Op.35, 1933年完成,又名為“鋼琴、小號與弦樂隊的協奏曲”,打破了傳統協奏曲的配器模式,鋼琴與小號是兩位性格分明的主角,弦樂隊純屬伴奏,配角而已。小號一時表現戲謔,如最終樂章模仿軍樂,一時又陰深壓迫,彷彿暗喻斯大林時代的壓抑及荒誕。


這首鋼協其實暗藏兩個彩蛋,在第一樂章中,鋼琴以誇張的琶音演奏作曲家本人姓名的音名動機(D-Es-C-H,即D-Eb-C-B),彷彿在音樂中簽名自嘲。另一個彩蛋是最後樂章中一時引用了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的動機,一時又模仿海頓的風格,但結尾突然轉化成不協調和弦,作曲家借以諷刺當時政權對藝術自由的扼殺。


第二鋼協是蕭氏送給時年19歲兒子所寫的作品,表面是一份溫馨的禮物,實際是一項嚴苛的技術挑戰,他兒子曾說:「父親說第二樂章要彈得像天使的嘆息,但我練到手指抽筋也練不到這樣的效果!」


第二鋼協最終樂章被稱為“錯位遊戲”,表面是輕快的舞曲,但實際通過錯位重音和切分音來製造幻覺,彷彿在整齊的舞步中埋下“不和諧”的個體掙扎。儘管此協奏曲的音樂語言比較保守,但樂章中突然插入尖銳小二度音程,刺耳的聲音被後世學者解讀為對高壓政權的無聲抗議。


王羽佳演奏兩首超技鋼協都表現得相當從容自若,十指有如閃電快速、雷電般震撼,輕重音變化神妙莫測,技術完美無瑕,與樂團的合奏天衣無縫,在第一鋼協與小號的對彈亦讓人熱血沸騰。


專輯的第二部分是蕭氏的前奏與賦格曲,即使沒有樂隊的伴奏,王羽佳的演繹讓這六首樂曲相當重型和有份量,作品本身除了是作曲家向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致敬,亦暗藏了蘇聯高壓政權下的藝術反抗和哲學思想。今次王羽佳挑選的四首前奏曲(升F小調Op.87/8a、A小調Op.87/2a、D大調Op34/5、降D大調Op.87/15a)及兩首賦格曲(A小調Op.87/2b、降D大調Op.87/15b)都是極富節奏感和親民的旋律,很容易「上耳」,至於能否感受到作曲家在樂段中埋下的隱喻,便得靠你的音樂修養了。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5年5月號第524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