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Siltech Royal Double Crown電源線及訊號線
文︱梁錦暉
市場上聲名顯赫的發燒音響線品牌實在不少,價位高達6位數字的極品級線材亦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但說到實際音效真正能夠做到頂班水準,同時又在二手市場有價有市,兼夾二手成交價又獲得市場一定承托力的,我不能不提來自荷蘭的Siltech了。
在Siltech還未推出其頂級「三皇冠」發燒線系列之前,他們的「雙皇冠」系列一直是世界各地發燒友夢想追求的對象,雖然雙皇冠的定價十分昂貴,並非一般打工仔能夠負擔,但又不算是離譜到完全不能入手,即使全新未用的雙皇冠真的超出你的預算,起碼還可以向二手市場入手,相比之下,定價超級離地的三皇冠,無論是全新或二手,對於99%的發燒友來說都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今次Siltech推出全新的雙皇冠音響線屬於他們「Royal Crown」系列之一,這個系列是廠方第三代旗艦產品,引入最新S10單晶銀導體、最佳的絕緣物料組合及全新超低電容六線芯結構。
身為Siltech的長期用家,我先後擁有Royal Signature雙皇冠電源線、Royal Signature Prince喇叭線及Royal Signature Princess平衡模擬訊號線,後兩者後來分別又由35周年Crown Prince喇叭線及35周年Crown Princess模擬訊號線(RCA和XLR各一條)入替,成為系統現役的一部份。當然,除了擁有這些Siltech發燒線外,身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發燒友及音響寫手,Siltech其他發燒線如鐘線、數碼訊號線及USB線我也有玩過,雖然這個荷蘭品牌並不是我唯一的選擇,但它肯定是我心目中最有份量的發燒線品牌之一。
1983年成立於荷蘭的Siltech,以銀製產品研發起家,用純銀製造音響線,集合了冶金術、絕緣及線材結構的研究成果,配合自家研發的第一代(G1)純銀導體,在市場上打響了名堂。1992年,擁有高級電子工程學學位的Edwin van der Kley Rynveld收購了這間公司,並且加大力度及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發及製作純銀音響線技術,他提倡運用先進音頻量度技巧去測試線材,量度一些一般器材也量度不到的參數,當然廠方還有用人耳去評測線材的實際聽感,而非純粹依靠數據來分辨好壞。
Siltech這個品牌名稱,是由“SILVER”和“TECHNOLOGY”兩個字組成,顧名思義,廠方專注純銀導體的冶金術,廠方由成立至今,他們的冶金術已經發展到第十代。第一代(G1)的技術讓他們製造出99.99%純銀;第二代(G2)增加了銀結晶的長度,從而減少了銀原子之間的空隙以改善電氣特性和音效;1997年Siltech發展出第三代(G3),首次把黃金注入高純度銀結晶之間的空隙,把失真降低了20%。2000年的第五代(G5),廠方發展出減少晶界誤差至只有1%的技術,2006年廠方的全新SATT(Siltech Advanced Thermal Treatment)技術把晶界誤差進一步減至0.1%。到了2008年的G7,晶界誤差再減至0.03%,基本上接近完美,再要進步已經非常非常困難。12年後的Siltech的冶金術發展到第九代(G9),晶界誤差到達前所未有的0.01%,在過程中,廠方不僅要提升冶金技術,還要大幅改良測試儀器才能分辨出那麼微細的誤差。
其實在G9誕生之前,Siltech已經研發出S8單結晶純銀線芯,用於其Royal Signature皇冠系列上,當然成本和售價都比金銀線貴上一大截,因為以黃金來填補銀晶界始終有極限,晶界誤差再少也有誤差。踏入第十代(S10),廠方研究出如何在退火過程中通過調校溫度、拉長導體速度及冷卻時間去生產出更大更一致的銀晶結構,以減少晶界數目到一個更低的水平,結果讓S10純銀導體的導電率比一般銀線高出6%-12%,非同小可。
目前由於高昂的材料價錢及製作成本,只有35周年系列及Royal Crown系列的產品才有資格用上S10的導體。
眼前一亮
說回「Royal Crown」系列,除了以上提及的S10導體外,廠方在絕緣方面亦開發出以兩層Kapton加一層超薄的Teflon絕緣體來提供電氣性及機械性保護,在導線結構方面,Royal Crown採用六線芯六角形結構,使導體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提供足夠空間去容納保護及絕緣物料,然而這些物料對減低電容、排斥電氣干擾及對付外來振動是十分有效的。
由於我本身也是Siltech舊款雙皇冠的用家,當代理送來全新的雙皇冠,我很自然地便將兩者作一比較。當我把新的雙皇冠電源線及訊號線拿到手中時眼前一亮,外觀最明顯的改進是插頭及鋁合金盒子,先講電源線,舊款的插頭是日本Furutech的旗艦電源插頭,新款的是廠方自家研製的八角筒狀電源插頭,除了給我一種堅固穩重的感覺外,實際插上排插、牆蘇或電源處理器上時都比舊款的穩陣,不容易受諧振影響,也不容易受到地心吸力影響而下墜。
新款的平衡模擬訊號線所用的插頭是來自日本Oyaide的Focus 1,這款插頭有一個十分方便穩固的鎖,有助減低諧振,接點是磷銅片鍍上一層銀及銠,另外,插頭上還鑲上Swarovski萊茵石,以藍色和紅色來分辨左右聲道。
無論是電源線或訊號線,每條新的Siltech雙皇冠都有一對黑色八角型鋁合金盒子,上面有一塊黃銅色的牌子,印上產品型號及商標,跟舊款金色圓筒型的盒子比較是否好看一點見仁見智,但新款的給我一個沒有舊款那樣容易氧化的印象,當然在這一刻我沒法肯定新款會否氧化,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第一回合:雙皇冠電源線出場
今次代理一口氣送來了一條採用C19 IEC頭的雙皇冠電源線、一條C15 IEC頭的雙皇冠電源線、兩條XLR平衡模擬訊號線,理論上,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把全部發燒線同時用在系統上,然後形容一下聲音,不過我嫌這方法得出來的結果參考價值不夠高,於是我索性一步一步把線換入,同時留意每一步音效及音色的變化。
首先出場是雙皇冠電源線,使用位置是用來供電給訊源及前級放大器的電源分佈器Shunyata Hydra V-Ray II與牆蘇之間,這個位置對系統的影響應該不會少,因為除了兩台後級放大器外,整個系統都是依靠它來供電,參考電源線是Shunyata Zi-Tron Sigma HC,屬於銅製大功率電源線,價位比Siltech雙皇冠低了一大截,但它勝在聲音平衡度很高,而且低頻十分有力,厚聲之餘又很通透,所以我沿用多年沒有投訴。換上Siltech雙皇冠後,播蔡琴「機遇」中的「月光小夜曲」,背景靜了很多,蔡琴的口型線條變得更幼滑柔順,音色由原本偏暖變得中性一點,但又沒有冷的感覺。播Perahia的Aldeburgh Recital現場錄音(Sony Classical SK 46437)時,鋼琴的通透感和鏗鏘感有明顯進步,Perahia十指比以前更加抑揚頓挫,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圖畫練習曲時,低音錘擊打琴弦那股狠勁可以讓你心跳突然高速!播「黑教堂」玻璃CD那麼「高清」的版本,換入雙皇冠的效果更加明顯,Adolphe Adam的Julsång中那女高音嘴形線條清晰和幼細了許多,合唱團的層次感也變得強烈了。
換入一條雙皇冠電源線已經有如此幅度的音效改善,確實讓我有點意外,此時此刻,我急不及待想試一下雙皇冠模擬訊號線的威力。
第二回合:雙皇冠 對 公主
寒舍的Esoteric K1 SACD/CD機與Kondo G-1000i前級放大器之間一直是由一條Siltech Royal Signature Princess負責,這條模擬訊號線,導體是G7金銀線,兩芯結構,用Kapton、PEEK、Teflon作絕緣體保護,屬於Siltech當年的中級產品,一點都不失禮。
用同廠新一代雙皇冠來入替「公主」,由價錢的分別已經可以斷定前者比後者的音效會較優勝,但要判斷如何優勝就要靠人耳了。首次重播鋼琴,雙皇冠的音色比公主更加沉厚,帶有很真實的重量感,鋼味也較濃烈,以一個天天接觸鋼琴的業餘鋼琴家來說,我覺得雙皇冠的鋼琴真實很多很多。
換入雙皇冠的「月光小夜曲」,數青蛙當然是毫無難度,但我發現青蛙的位置是不一樣的,雙皇冠的青蛙聲是比較遠離皇帝位,但又不會因為遠離了皇帝位而影響清晰度,整個音場給我一個更立體的印象。
播「黑教堂」時,雙皇冠開首那把女高音的嗓音流露了一份貴氣,比公主的較濃,嘴形也較清晰一點,在合唱團大合唱時,雙皇冠的包圍感明顯強大,讓我有如置身教堂內,真實感讓我皮膚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收縮了。另外,雙皇冠的管風琴聲音低頻下潛力和量感也比公主略大。
第三回合:雙皇冠 對 皇冠公主
從Kondo G-1000i前級放大器通往兩台Jadis JA200 MK II單聲道功率放大器,現役的是一對Siltech 35周年Crown Princess(皇冠公主)平衡模擬訊號線,這對線同文加里(2018年6月號第441期)、冰人(2020年4月號第463期)及本人(2018年12月號第447期)都撰寫過評測報告,我亦是因為在測試時一聽愛上而連同Crown Prince喇叭線一起購入,Crown Princess我一口氣購入了兩條,沿用至今。
雙皇冠跟Crown Princess之間的分別,在於單晶純銀導體的種類和數量,前者用上S10六線芯導體,後者則是S8兩線芯導體,兩者編織方法亦有所不同,至於絕緣層,兩者都採用Kapton及Teflon。理論上,由於兩者都是單晶純銀作導體,音色上應該大致相同,情況跟上個回合應該有所不同(純銀 對 金銀)。
實際上,在播「黑教堂」時,我聽到最大的分別是雙皇冠的背景較寧靜一點,彷彿身處一所樓底相當高的教堂內,給人一種安祥的感覺,另外,在合唱團大合唱時,在第二回合聽到的包圍感進一步撐大,動態亦較Crown Princess凌厲。
重播鋼琴時進一步體驗到雙皇冠在動態表現上比Crown Princess更勝一籌,Perahia每一下按鍵出來的琴音,兩者分別相當明顯,雙皇冠每一粒音不單止清晰了,力度變化更加突出,Perahia的琴風彷彿比以前權威了,另外,低頻的泛音豐富了,但兩者整體的音色卻沒有太大分別。
來到蔡琴,想不到分別反而更大,首先,女聲的嘴形線條收緊了,一點模糊也沒有,蔡琴嗓音那股迷人的韻味更加濃郁,讓我耳仔聽出耳油,印象非常深刻,到了歌曲後半段,有夏蟲聲音,又有青蛙叫,雙皇冠的夏蟲叫得非常厲害,青蛙的叫聲也份外大聲,青蛙叫聲和夏蟲聲音之間的分離度亦比較好,從前發燒友說在此曲中數青蛙需要全神貫注,用Crown Prince播放其實已經不用專注也可以數,用上雙皇冠就更加易如反掌!
第四回合:雙皇冠 對 雙皇冠
這個回合可算是整個新雙皇冠最有趣的部份,因為它是兩代雙皇冠的生死決戰!同廠新舊型號,新的當然比舊的優勝,問題是優勝在什麼地方和差多遠吧!
我一直是舊雙皇冠的用家,家中系統用上兩條,一條用在Esoteric K1 SACD/CD機,另一條用在Esoteric G-0Rb時鐘。我把代理送來的一條15A IEC插頭雙皇冠電源線放在K1跟舊雙皇冠作比較,這個位置算是前級以外系統對電源線最敏感的環節,所以新舊型號之間的分別也較容易察覺到。
首先播蔡琴「月光小夜曲」,新雙皇冠的分析力是更勝一籌,嘴形的線條是比較細膩,立體感也較強烈,伴奏鋼琴彈到低音時比舊雙皇冠多了一點質感,但程度不算很大,即使聽了新雙皇冠,舊的再聽也沒有差太遠的感覺。
如果你問我,新和舊型號播鋼琴有什麼分別,我覺得新的雙皇冠的動態和分析力都有可聞的進步,對於鋼琴聲音的像真度來說,這點進步足以令鋼琴聲音更加真實。另外,新的雙皇冠在低頻的表現比舊型號有所進益,聽起來更有鋼味和重量感,但音色取向兩者基本一致,仍然保持著Siltech那種令人難以忘卻的貴氣。以上這些優點加疊起來,在重播「黑教堂」時就聽到明顯的分別,新雙皇冠的管風琴聲音有一種沉穩的氣息,開首的女高音的嘴形和線條更加清晰銳利,音像的背景是超級寧靜,坐在皇帝位上,新雙皇冠更能給予我身歷教堂宏大的空間,有龐然的闊度、深度和高度,合唱團高歌,在管風琴的襯托下,新雙皇冠更能給予我一種神聖的氣氛,或許是來自以前聽不到的細節,又或者是新雙皇冠的音色平衡比舊的做得更好,總之出來的結果就是更加讓人動容的音樂,頂班電源線有這樣的威力不感到意外,讓我意外的是新雙皇冠竟然有如此驚人的進步,我由衷地佩服Siltech這個產品開發團隊,能夠打破自己的成績,再創新高點!
結論:
今次測試歷時超過一個月,讓我趕不到在上一期「音響技術」截稿前完成評測文章,原因是Siltech真的不是一般線廠,他們的重大產品更新更不是省油的燈,在把新雙皇冠發燒線插上器材的一剎那間,我已經知道新系列的提升非同小可,所以一定要很認真和有系統地去測試,以四個回合去設定不同的場景,希望提供讀者們額外的參考價值。
最後有一點要強調,今次代理提供的線材全部是新開箱,還未有足夠時間去煲煉,所以新雙皇冠可能還有一些我尚未發掘出來的潛能。
參考器材:
■喇叭:Wilson Audio Alexia(喇叭線:Siltech Crown Prince)■黑膠:JR Transrotor Tourbillon唱盤、Acoustical Systems Axiom唱臂、Acoustical Systems Palladian唱頭、Kondo IO-M唱頭■唱放:Kondo GE-10i (電源線:Kondo Avocado)■升壓牛: Kondo SFz (Ls-41版)■CD轉盤:Esoteric K1(電源線:Siltech Ruby雙皇冠)■時鐘:Esoteric G0Rb (電源線:Siltech Ruby雙皇冠)■後級:Jadis JA200 MkII(電源線:Shunyata Zi-Tron Sigma HC)■前級:Kondo G-1000i(電源線:Viborg Kanas)■地盒:Tripoint Troy, Entreq Olympus Ten ■地線:Viborg 純銀地線■K1 →Kondo G-1000i 訊號線:Siltech Crown Princess ■Kondo G-1000i→JA200 MkII 訊號線:Siltech Crown Princess ■Esoteric G-0Rb→K1:Viborg VD-602 BNC
■Siltech Royal Double Crown訊號線 XLR 零售價: HK$159,000 (1m) / HK$215,000 (1.5m)
■Siltech Royal Double Crown電源線 零售價: HK$113,000 (1.5m) / HK$138,000 (2m)
■總代理:新漢建業有限公司.2489806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2年11月號第494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