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為高音質iFi GO pod無線耳掛模組
文|Bomb Dance
無線耳機模組向來是niche市場,畢竟藍牙最重要的是方便,真無線藍牙耳機於設計時能夠完全運用到耳機內部的空間,對比起外置模組體積優勢太明顯。況且絕大部份藍牙耳機使用者對音質要求並不高,因此市場上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均以Apple AirPods Pro為接近頂級配置,價格也停留在HK$2,000左右的水平。因此等到iFi GO pod無線耳掛模組,我才初次見識到同時支援LDAC和Qualcomm Snapdragon Sound規格的無線耳機模組,背後的理由也是顯然易見的。
盡可能追求高音質
以往我也曾經試用過無線耳機模組,也明白無線耳機模組比真無線耳機設計難度高不少。畢竟真無線耳機可以針對特定耳機單元設計等化器、驅動功率和調音。相對地無線耳機模組卻是要通用,例如有充足的輸出功率來驅動各款耳機,這樣看來就不難理解為何GO pod體積較大,畢竟這些要求綜合起來,就是一對微型的DAC耳機擴音機。
一開始提到GO pod能支援Qualcomm Snapdragon Sound、LDAC和LHDC的藍牙規格,其他音頻部份iFi也不敢怠慢。一般真無線藍牙耳機會直接使用Qualcomm QCC5144或同類晶片,把藍牙、DAC和耳機放大的功能全都用上,以求減少耳機的體積。不過iFi為了盡可能把GO pod的音質做好,把三者的線路完全獨立,除了能夠讓廠方調音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時也有助提升音質。
DAC線路上iFi選用Cirrus Logic MasterHIFI系列的晶片,每聲道各一顆,配合廠方的低抖動主時鐘,讓GO pod的DAC部份用料遠較一般真無線藍牙耳機出色。配合廠方提供的應用程式GIGA Client,用家可以選擇GO pod的數碼濾波。數碼濾波選項當中,除了常見的roll-off和相位選擇外,更包括了Cirrus Logic MasterHIFI系列獨有的模擬NOS數碼濾波,提供類似R2R DAC的聽感。
耳機放大線路GO pod更是會考慮到不同耳機的阻抗,自動從16ohm、32ohm、64ohm及300ohm的設定當中自動選擇合適的檔位,然後調整耳機接頭的輸出,務求適應市面上不同的入耳式耳機。另外GO pod更是用上了平衡放大線路,提供足夠的驅動力。耳機接口方面,GO pod支援常見的MMCX、2pin及Pentaconn Ear耳機接口,能配合市面上絕大部份的產品。
至於通話部份,由於GO pod支援Qualcomm Snapdragon Sound,自然是用上了Qualcomm的cVc技術,使人聲更為清晰。耳掛模組的鋁面板作為觸控板,能夠調整音量、選曲或語音助理等功能。耳機充電盒則和GO pod的設計一樣較市面上的大,除了是為了安裝電量更大的電池外,也考慮到不同耳機的大小不一,預留更多空間能方便用家。另外耳機充電盒除了以USB-C接口充電外,也支援Qi無線充電。
把無線和有線的音質差距進一步拉近
代理為GO pod找來Inear Black Moon入耳式耳機來作為今次評測的配搭耳機,它使用的2pin接口正好能夠接上GO pod。Black Moon作為Inear旗下Gaming系列的旗艦耳機,2高1中2低頻全動鐵3路分頻配置,設計追求高分析力和充足低頻重現。Black Moon阻抗為14Ohm,屬低阻抗耳機,而且靈敏度甚高,比較考驗GO pod的訊噪比,不過GO pod也是旗艦級的配置,使用期間也沒有可聞的底噪。測試期間GO pod配合FiiO M15隨身音樂播放器作為音源,並以LDAC連接,數碼濾波則選用模擬NOS濾波,希望能夠以最佳配置來測試它的音質。
以往測試藍牙耳機前,我會先把藍牙耳機音量開滿,然後以M15的音量控制輸出,因為絕大部份藍牙耳機內置的數碼音量質素較差,M15的音量控制往往有更好音效。不過今次測試期間發現由於GO pod輸出很大,如果音量開滿的話M15音量只能設定於4左右的水平。由於數碼音量設定太低,音樂播放時明顯聽到位元深度不足導致的底噪。後來仔細翻查GO pod的資料,才發現它採用了硬件模擬音量控制,不論智能電話還是音樂播放器都不能調整,必須以GO pod觸控板控制。既然知道了GO pod內置模擬音量,接下來當然是把M15音量調到最高,以GO pod控制音量大小,這次總算感受到GO pod的真正音質。不過要留意每次重新啟動GO pod後音量會還原為預設水平,因此每次剛使用前,務必先把音源音量調低,等到確定了音源和GO pod音量調整到正確水平後才播放歌曲,那就不會讓耳朵蒙受無妄之災。
首先我找來Anne Sophie Mutter的“The Club Album - Live from Yellow Lounge”當中《四季》冬的部份,GO pod驅動下的Black Moon小提琴聲層次分明,輕柔的部份聽起來從容舒服,前段漸強的表現自然順滑。Black Moon作為遊戲用耳機,聲音表現比較直接,因此小提琴的聲音聽起來會較乾淨。中後段的高潮部份低頻爆發收放自如,也表現出應有的力量和層次,分析力十分不錯。
聽了節奏明快的樂曲後,我想聽一下輕柔的人聲,所以我選了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這樂曲中明顯感覺到結他被強調,存在感變得更高。另外,雖然Black Moon作為遊戲用耳機,人聲並不算是強項,不過在GO pod的模擬NOS濾波配置下,聽起來濕潤度不錯,而且表現出應有的輕柔感覺,正是GO pod用上模擬音量控制的特有優勢。
最後,我當然是把Black Moon用回原來的接線接上M15,對比一下跟GO pod的差距。兩者的分別也頗為明顯,由FiiO M15直推Black Moon下,結他沒有先前那麼突出,另外人聲聽起來較為飄逸,可說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如果想聽到更實在的結他聲和較甜美的女聲,那GO pod甚至更為討喜,反映頂級的無線耳掛模組跟M15的音質距離漸漸拉近。
總結︰
小眾市場下的最強規格
iFi GO pod無線耳掛模組可說是真無線耳機中音質損失最低的產品,於藍牙耳機中採用獨立的DAC晶片,甚至備有平衡放大線路和模擬音量控制,這些都是過去同類產品難以提供的強大規格。當然,為了滿足上述規格,GO pod的體積難免比不上同類產品,不過對於追求高音質的發燒友而言,也是可接受範圍,畢竟真無線耳機的確是十分方便,GO pod做到接近有線耳機的音質,吸引力還是不少的。
規格:
■藍牙晶片:Qualcomm QCC5144 藍牙 5.2■藍牙編解碼器:LDAC、LHDC/HWA、aptX Adaptive、aptX HD、aptX LL、aptX、ACC、SBC■取樣率:最大24bit-96kHz■訊噪比:32Ω≥129dB(A)/300Ω≥132dB(A)■THD+N:≤0.002% (1kHz/32Ω)■自動阻抗檢測:16Ω / 32Ω / 64Ω / 300Ω■輸出功率: 120mW@32Ω ;4V@300Ω 16Ω:≥0.98V/60mW 32Ω:≥1.96V/120mW 64Ω:≥2.77V/120mW 300Ω:≥4.0V/53mW■耳機輸出: MMCX/2-PIN/Pentaconn Ear■電池容量:每個模組 180 mAh + 1500 mAh 充電盒■電池壽命:長達 35 小時■價格:HK$3,199
■查詢:聲望音響.2156 0789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8月號第503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